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黨》)
真正享受人生,不在於心想燦爛,而在於品味日子。有些人太容易忽略好日子,隻想到將來如何如何。這種不實際常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癡迷和發瘋的狀態,自然不能享受人生美食。
智者為人的心境
吃飯就要吃爽,不要怕麻煩,越精細越好。精細不是繁瑣,所謂“精細”,有時就是簡單。越簡單就越精細,因為這樣會把重點放在咀嚼過程中,而不是放在觀賞上。隻有本能地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如盛宴,應細細品味,不可貪多。
孔子是個美食家與養生家,一方麵盡情享受美食,一方麵又能節製,不像蘇東坡那樣暴飲暴食。
蘇東坡也是個美食家,川菜名菜“東坡肉”相傳就是他發明的。蘇東坡也有一副孔子一樣的大胡子,乍看有點像孔子。但蘇東坡修養比孔子差遠了,一向貪吃美食,被貶到海南時一聽到朝廷赦免了他的罪,高興壞了,就大開吃戒,結果把肚子吃壞了,沒回到京城,更沒回到老家就死在了路上。
我們的詩聖杜甫也是個暴飲暴食的人。杜甫晚年飄泊到湖南的一個地方,又窮又餓,沒有飯吃,隻好學老鼠啃書皮聊以充饑。當地縣令聽說詩聖駕到,馬上慕名前來拜訪,見詩聖無食,馬上贈以佳肴。杜甫狼吞虎咽吃得太飽,結果因為不消化,生了大病,死在了客途。杜甫的死與杜甫的詩一樣,都充滿了驚心觸目的現實主義。
我十六歲那年,一個人偷偷地揣著學費從家裏流浪到北京,結果自然是大困而歸,一路餓得要死。我媽心疼我,給我煮了一大碗雞蛋麵。當時我本來已經吃飽了,但想起挨餓的日子,報仇似的又把雞蛋麵吃進了肚子。結果剛吃完就不得了了,肚子要爆炸,我滿頭大汗跑到河邊嘔吐了一個多小時,才活過命來。
人難免有挨餓的時候,但一般來說總不至於餓死。那麼,當我們麵對食物時,是選擇暴飲暴食呢?還是選擇適可而止?
當然是適可而止。我媽告訴我:
“寧肯少吃一口,不要多吃一口。”
我把這話奉作至理名言。
七八分飽要好於十分飽。
明白這個吃飯的基本常識,我才可以談美食,品嚐嚐食。
美食首先是拿來吃的,其次才是是來看的。
對於一個非常饑餓的人來說一切食物都是美食。如果不是那麼窮,不妨稍為講究一下。當然,太講究了就適得其反。慈禧一百零八道菜開飯,賈母幾十道菜開飯,都純屬擺排場,花樣多了絕不能品嚐美食之美。
美食不在多,在於精美。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