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顯然是把“樂之者”作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隻有樂於做人的人才會成功。
從前有個閑適的有錢人問古希臘智者西塞羅:“你是否願意坐下來探討真理?”
西塞羅回答道:“與其與一個普通人一起認識真理,不如同柏拉圖一起犯錯誤。”
西塞羅的意思是:知識上的探討我已不感興趣,現在我隻關心精神上的愉悅。
精神上的愉悅者就是孔子在此說的“好之者”,一個從心裏喜歡的人。
冬天的時候,河裏都快結上冰了。有人看見希臘智者米鬆光著身子在河水裏捉魚。人們驚異地問:“米鬆先生,你不穿衣服難道不怕冷嗎?”
米鬆舉著手裏的魚笑道:“它們也沒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會指出米鬆的這個行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見此能會心微笑的人明白米鬆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快樂呀,他得自然之道,這就是智者。
中國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喜歡喝醉了倒地就睡,經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開始以為二人有染,日久細看根本沒這事,阮籍隻不過是喜歡這樣罷了。
如今,像阮籍這樣的“好之者”已經不多了,而像孔子這樣主張人生為快樂的智者也越來越少。
喜歡讀書的人與喜歡喝酒的人,這兩種人是最有品味的,他們明白如何才能讓自己爽起來。但光這樣還不夠,我們要把心靈開放出去,接收進來,用心聆聽先哲的啟迪,這樣就不用數也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了——
-種說法提天上隻有-顆星星,那就是一道整體的光明。
還有種說法是天上一顆星星也沒有,惟一的一顆跑到地麵仰著頭數星星去了。
既然你已經仰著頭那就望吧望吧,數吧數吧,數累了你就不數了。耶穌上十字架之前說:
“主啊,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如果已經知道自己在於什麼了,那麼人類就會正確而快樂,不會再有無謂的犧牲與浪費。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同時在點明:快樂來源於對本來的認知,有真知才能真樂。因此,樂之者也必是好之者與知之者,這樣他的快樂才有所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