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快樂比知識更重要(1 /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世上究竟有多少種快樂?恐怕誰也說不清。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不受他人所累,而讓自己身心舒暢。當然,大快樂與小快樂是有區別的。所謂大快樂,即指精神的快樂;所謂小快樂,即指眼前的快樂。

智者為人的心境

對某件事來說,求知者不如愛好者,愛好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樂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直接指向成功。

有人問希臘智者伊壁鳩魯:“快樂的秘密何在?”

伊壁鳩魯說:“生命中有三種欲望:一種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種是自然卻不必要的;還有一種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對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對自然的欲望要追求,這就是快樂的秘密。”

伊壁鳩魯說的這三種欲望分別屬於孔子說的這三種人:知之者、好之者與樂之者。

樂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

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

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謂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識的人。這種人看似相信知識,其實沒什麼知識。人類最大的知識就是不迷信知識。

所以,企圖“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失敗。他們企圖從知識上了解世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從本質上認知世界,不能從量上認知世界。一顆星星加一顆星星再加一顆星星,這樣加下去不會等於頭上的星空,因為在你加的過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經不存在了,或轉化了。

因此,從知識與經驗上認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須依靠人類固有的心力與慧力。

我們認知自身也是這樣的。哲人說:“認識你自己。”難道是要我們做一個綜合的自我檢測題嗎?不,不是的。認識自己的意思是認識自己的本質與靈魂。因此,迷信知識的人是無知的,其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謂好之者,就是對某類事物有興趣的人,如商人對錢,男人對女人,等等。這種興趣是出白天性或環境的影響,其發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會得到完全的滿足,因為對象太大了。雖然可以輕易擊中,但得不到全部。

一支箭射進樹林中隻能射到一棵樹,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樹。樹林以被射中一棵樹的方式吞掉了箭。欲望以被滿足有限的方式吞掉了追求無限的人。因此,對無限欲望保持強烈興趣的人也注定失敗,其欲望是雖然自然但不必要的。

隻有樂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滿足,因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樂使人與世界合二為一,這種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與事與物達成和諧,所以能順心如意。當然這指的是真正的樂於為之者,而不是貌合神離者。

人們之所以有時做不好事情,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真正的成為“樂之者”。你要是真正地樂於做某件事,你就會成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會成就你,成全你。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即包含這層意思,智者樂於做水就會成為水,仁者樂於做山就會成為山。在下一章中我會展開來講,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隻有真心喜歡一件事情,我們才會成功。原因簡單,真正的喜歡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發電,把事情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