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構建大交通格局(1 / 2)

“書記,大致思路就是這樣,您覺得怎麼樣?”

李東沐從省發改委離開後,就在思考著一個重大的發展思路,在返程的半個小時中,他基本上捋清了思路。

“目前商都市的四環雛形已經初步實現,但是環線之間的快速連接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快速連接路,是比較大的短板。”

“按照你六縱六橫的路網規劃,大約需要投入多少錢,有沒有精細的計算?”

李東沐沉思片刻道:“我初步估算過,如果要實現六縱六橫大動脈的打通,總計裏程將達到500公裏,按照修建高架的成本計算,不會低於800億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道路資源,這樣折算下來,工程量將減少三分之二,大約需要修建的高架橋也就是100多公裏,大約總投資不超300億元。”

“當然,這個規劃肯定不可能不同步開工建設,我建議開展一個三年建設計劃,每年平均下來的總工程量在50公裏左右,年度投資控製在100億元以內。”

看著李東沐畫的草圖,以及聽著李東沐分階段的彙報,宋天錫沒有立刻表態。

此刻,李東沐的心中也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這個三年計劃竣工時,他和宋天錫大概率應該都不在這兒了,這是個不顯現政績的工作,另外每年100億元用於投資建設高速路,這對商都市來說,著實是一筆巨大的投資。

高架橋和地鐵不同,這是非盈利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投資後並不能給政府帶來實際性的收益。可以這樣說,高架橋就是城市的大動脈,可以讓城市之間的部位連接的更順暢高效,增強城市的連貫性,以及群眾出行的便利度。

這是一項真正的惠民工程,但並不是一項可以短時間凸顯成效的政績工程。

李東沐的顧慮並非空穴來風,放眼全國,尤其是三四線城市,主政領導們每年都會投入一部分資金用於城市道路建設,但是大多數都是維修管護為主,真正投入大資金用於新道路修建的,比較少見。原因就是投資大,見效慢,而且修路引發的矛盾糾紛比較多。

大約沉默了一分鍾,宋天錫的表情瞬間開始舒展。

“東沐,這個三年計劃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反對意見。隻要是有利於城市發展,有利於老百姓的,我都同意並支持。”

“但是……”

聽到“但是”,李東沐的心裏咯噔一下。

“但是,你要考慮清楚,道路工程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的支出,每年100億元用於道路修建,這對於年度的民生領域的財政預算,以及其他經濟類的投資額度會不會產生影響,這筆錢,要從哪裏出?要如何平衡這筆支出?”

作為主政經曆豐富的宋天錫,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對政府來說,謀劃規劃隻是一項工作的開始,並不代表謀劃好了就能夠落實好實施好,如何落實才是最關鍵的。

如何搞錢,無論對個人或者政府來說,都是非常關鍵且無法回避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