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論。如是已說至說為因緣。此下當品大文第三明因.及緣。將欲釋義先結引也
論。且因六種。文中有二。一六因。二四緣。緣次後說先釋因故。故言且因六種
論。何等為六。此先辨因 就中有三。一明六因。二明五果。三明法具因異 明六因中。一總列因名。二依名別釋。三定取.與此下一頌總列因名
論曰至六異熟因。牒頌釋也 顯宗論雲。能作因體通一切法。是故前說。俱有因體遍諸有為故居第二。餘同類等於有為中。如其所應各攝少分。隨言便穩次第而說 今詳。六因皆廣者先說。同類因體。雖除未來狹俱有因。然攝一切心.心所法.色.不相應 相應因體雖通三世。唯心.心所故狹同類。然通染汙一切心.及心所廣遍行因 遍行因體。若於欲界。二部一分狹異熟因 異熟因體通五部故。於上八地。異熟因體唯通修斷一分。遍行因體二部一分。故異熟因。遍行後說 然六因.四緣並通親.疏。因名是親。緣名是疏 顯宗論雲。法生所賴故說為因。即親順益所生果義
論。對法諸師至如是六種。此以四緣有經文說。六因無經文故。故言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六種。此明無增.減也 正理論雲。如是六因非佛所說。如何本論自立此名。定無大師所不說義。阿毗達磨輒有所說。經中現無。由穩沒故。自相可得決定應有。又諸經中所化力故。世尊方便作異門說。對法諸師由見少相知其定有分明結集。故有說言。此六因義說在增一增六經中。時經久遠其文穩沒。尊者迦多衍尼子等。於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授與。如天授與筏第遮經其理必然。如四緣義雖具列在此部經中。而餘部中有不誦者。乃至廣說 準此論文。六因四緣是小乘義。四緣有文。六因無文以無正經文故。故言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 大乘對法論亦有六因。能作因有二十因 中邊分別論.及成唯識各取其十。未知大乘十因六因。及四緣義出何經文
論。且初能作因相雲何。此下第二依名別釋。因體不同分為六段。將釋初因故先問也。頌答可知
論曰至無障住故。長行釋也 就中有二。一釋但無障住.及有力起名能作因。二餘師釋諸法展轉皆有力用 就初文中複分為二。一釋頌文。二問答分別 就釋頌文中。一明因體。二釋因名。此文明因體也 然出因體有二種。一總出體。即以一切法為體。二對果出體。除自餘能作。謂除自體以餘一切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無障住故 問法若畢竟不生。除其自體餘一切法與作因不 答與作因。若其因法。未至已生但是性因。若至已生是取果因。若果至生名與果因。其不生法。無與果因 正理論雲。此能作因略有二種。一有生力。二唯無障。諸法生時唯除自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皆不為障。於中少分有能生力。且如有一眼識生時。以所依眼為依止因。以所緣色為建立因。以眼識等如種子法為不斷因。以相應法為攝受因。以俱有法為助伴因。以耳根等為依住因。此等總說為能作因。於中一分名有力因。以有能生勝功能故。所餘諸分名無力因。以但不為障礙住故。何故自體非自能作因。以能作因於自體無故。謂無障義是能作因。自於自體恒為障礙。又一切法不待自體。應有恒成損減等故 述曰。若待即此自體。自體恒有。應恒成。若待第二自體。第二自體恒無。應恒成損減等 有餘師說。若有自體因自體者。即應無明還緣無明等。一刹那頃此即此因。是則乖違緣起法性。有餘師說。自於自體不見有用。故非因緣。猶如指端.刀刃.眼等
論。雖餘因性至總即別名。明得名也 顯宗論釋能作因名有四。一雲因即能作名能作因。此因有力能作果故。雖餘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無別稱。如色處等總即別名。二雲或複此因能作二義。以無障故可名為因。可名非因不能生故。三雲又能作者是餘親因。此能助彼名能作因。四雲或此令他能有所作。他即是果。能作之因名能作因 此四釋中初二持業釋。後二屬主釋
論。豈不未知至為能作因。次下第二問答分別。此即問也
論。應知此生。至是能作因。答也。雖智障漏生。光障睹星。漏生之時智無障住。睹星之時光無障住。若為能障即不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