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無想定至修無想定。第三明作意也
論。前說無想至一向是善。第四明性攝也
論。此是善故至五蘊異熟。第五明果通局
論。既是善性至正性離生。第六明順受也 今詳。此定既許有退今身還得 複雲。唯是決定生受非後.不定 準此故知。若先入定已能招全五百劫果。即不合退更入無想。劫數定故。或可得招餘蘊異熟。或此重入無想定等。感彼報時或入報出果。或入果出報
論。又許此定至必不修行。第七明修人異也。先起見取執無想處以為涅槃。後起戒取執無想定以為真道方能入故。聖已斷二取所以不入
論。若諸聖者至無想定不。第八明成就也。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問
論。餘亦不得。此略答也。非唯聖者不成未來。餘凡夫人亦不得也
論。所以者何。征不得所以也
論。彼雖曾習至方便修得。此廣答也
論。故初得時至無未來修。便釋成就世通局也。婆沙一百五十一雲。入出無想定心俱是.第四靜慮有漏善心。廣如彼述
論。次滅盡定其相雲何。第四明滅盡定也
論曰至滅定亦然。如無想定例釋滅定
論。此亦然聲為例何義。問也
論。例無想定至名滅盡定。答也 此亦然者。但例滅心.心所非同例餘也。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此滅盡定幾物為體。有說此定一物為體。若滅現前即名無心故。問雲何一滅刹那現前即名無心。答如一受刹那現前即名有受。一想刹那現前即名有想。一識刹那現前即名有識。如是一滅刹那現前即名無心。斯有何過。有說此定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及心滅故。有說此定二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善大地法。及心滅故。如是說者。隨滅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此與第三師別者。評家兼取欣.厭。第三唯二十一。故不同也。準義無想有二十二謂加欣。滅定有二十二謂加厭也。二定既唯滅心.心所為數。故知無想亦唯滅心.心所。四相準同 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入滅定時滅何等心.心所法。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若過去者。過去已滅複何所滅。若未來者。未來未生雲何所滅。若現在者。現在不住複雲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答應作是說。滅於未來。問未來未至雲何可滅。答住於現在遮於未來心.心所法。令不相續故說為滅。如斷城路閉門豎幢。不令人入出故名除寇。此亦如是。有說通滅未來.現在。問現必不住複雲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答先現在世心.心所法。令有緣法續起而滅。今現在世心.心所法。不令有緣法續起而滅。此由誰力所謂定力 上二說中應取前釋。順餘文故 有人雲。以是有說不是正者。即違多例。又一百五十三雲。評曰應說。此入定心緣未來定。而不可說緣何刹那不緣何刹那。以未來定有多刹那。未有先後雜亂住故。又雲。評曰應說。此出定心緣過去定。而不可說緣何刹那不緣何刹那。以過去定有多刹那相雜住故 準上論文既相雜住。不可別說。即是總緣過.未定也。然味定即緣次前淨定。以味定是貪相應心緣別相惑。所以別緣次前定心而起。出二定心是善心故。總緣前定不別取也
論。如是二定至作意為先。第一作意差別也
論。前無想定至非非想處。第二依地差別。婆沙一百五十二。問何故下無無想定。一說雲。下諸地有歡戚受。行相粗動難可除滅。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行相微細易可斷滅故。問何故無色無此定耶。答唯有異生計習此定。以為能證無想涅槃。無色界中無有無想異熟可計。故無想定於彼亦無 正理論雲。前無想定在色界邊地。今滅盡定在無色邊地 以在非想非非想處。所受生身是最上業所牽引故。說名有頂。或有邊際故名有頂。如樹邊際說名樹頂。唯此地中有滅盡定 何緣下地無此定耶 厭背一切心。及邊際心斷方能得此勝解脫故謂由二緣立此解脫。一者厭背一切心故。二者邊際心暫斷故。若於下地有此定者便非厭背一切種心。以未能厭上地心故。亦不名為邊際心斷。以上地心猶未斷故。應名厭背少分諸心。亦複應名中際心斷
論。此同前定至善等起故。第三明性同也
論。前無想定至四蘊異熟。第四明招果別。文中有二。前明受別。後依地別
論。前無想定至勝解入故。第五明修者別。有其三因非異生得。一怖斷滅故。二唯聖道力所能引故。三現法涅槃勝解入故。遠加行作涅槃想。近加行作止息想
論。此亦如前至方證得故。第六初得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