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3 / 3)

論曰至所敵對法。此釋第一對中無慚相也 於諸功德。謂屍羅等 及有德者。謂親教等。此二是無慚境故言於也。於此二境不尊敬故名為無敬。不崇重故名無崇也 或如次第各屬其一。於德不敬。於人不重。於諸功德無所忌難。於有德者無所隨屬。此無慚相 即是恭敬所敵對者。明能治也

論。為諸善士至能生怖故。此釋第二無愧相也 為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為罪者。出罪體也。即不善法無愧境也 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者。明無愧行相也 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者。釋怖名也。此之怖言因受果名。以不善果能生怖故。故名為怖。即是無愧不見惡果名不見怖。惡果有二。一是現果譏毀謫罰等。二異熟果三惡道等

論。不見怖言至名不見怖外問。無愧行相名不見怖。為見怖果而不生怖名不見怖。為不見怖果名不見怖

論。若爾何失。反問

論。二俱有過至應顯無明外出過也。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正理論意慧是邪見。慧為體故名為智慧。邪見雖見三惡道等。而撥因果相屬之理故無怖也 若不見彼怖應顯無明者。無明無智。不了因果名不見也

論。此意不顯見與不見。論主答也。不見怖言不顯見與不見

論。何所顯耶。外人問也。既不離二。更何所顯

論。此顯有法至說名無愧。論主答也。此顯無愧別有體性。非是無明。亦非邪見。與二為因名為無愧。即是無愧與邪見無明為因。令雖見不怖。或不見彼怖

論。有餘師說至說名無愧。述異說也。此師意說造罪之時。觀自無恥是無慚相。觀他無恥是無愧相。無恥是同。就自.他別

論。若爾此二至雲何俱起。外人難。觀自即緣自。觀他即緣他。此二境別。雲何俱起

論。不說此二至說名無愧。餘師答也。就勝而說。非是別緣

論。慚愧差別至說名為愧。翻第一釋。可知

論。翻第二釋至說名為愧。翻第二釋。可知。正理論雲。趣向如理。自.法二種增上所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說名為慚 述曰慚以不作惡為義。聖道.涅槃皆名如理。善心趣彼舉所依也 自增上者。即恐自落三塗 法增上者。即恐廢傳法。二增上力所生舉其因也 愛等流即無慚。違無慚即明對治 由此不為惡法所牽名自在 性指其體也 正理又雲。愛樂修習功德為先。違癡等流厭惡劣法。說名為愧。有說怖畏謫罰.惡趣.自.他謗因說名為愧 述曰愧以滅諸惡為義 愛樂功德為先舉所依也 癡等流即無愧。違無愧者即明對治 劣法謂諸有過失法。於中生惡即作用也 有說已下。敘有別釋 現遭屈辱為讁罰 當來三惡為惡趣 己遭塵點為自謗 令他受謗為他謗。此四法因。謂諸煩惱於如是因生怖畏亦舉作用

論。已說無慚至謂除前三相。釋第二對愛.敬相別。與忻相應信名之為愛。即是愛樂可忻尚法。貪染前境亦名為愛。即是染著愛也。由此愛妻子等是染著愛。愛師長等是信愛也。緣滅.道諦忻相應故亦信.亦愛。緣苦.集諦厭相應故是信非愛。染愛貪故是愛非信

論。有說信者至謂有敬等。述異說也。此師意說。信是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信非愛。信因愛果故。敬謂敬重。以慚為體

論。有慚非敬至謂緣滅道慚。此第二師成兩句也。於忻上境名敬名慚。於厭劣境是慚非敬。故成兩句

論。有說敬者至故敬非慚。此第三師釋慚.敬。此師意說。敬是有所崇重。由此為先方生慚.恥。即敬為慚因也

論。望所緣境至謂除前三相。四句分別。如文可知

論 如是愛敬至無色界無。此明界通局也。無色界中無色身故不能緣他起敬愛也。亦不緣下佛世尊等故無有敬

論。豈不信慚至無色亦有。問也。論愛敬有二至無色界無。答文。可解

論。如是已說至差別雲何。已下一頌第二明尋.伺慢.憍別也

論曰至細性名伺。此釋尋.伺二別相也

論。雲何此二一心相應。經部問也。粗.細相違如何許二一心俱起

論。有作是釋至俱有作用有部答。如文可解

論。若爾尋伺至體非凝釋。此是粗.細之因。體非粗.細。第一難也

論又粗細性至應有尋伺。第二難也。此即應至上地亦有。如何唯至初定有耶

論。又粗細性至以別尋伺。第三難也。粗.細無體。何得有實尋.伺體耶

論。複有釋言至於理何違。敘異釋也

論。若有別體至俱時起故。難也。粗.細一法上下不同。如何俱起。此經部宗不許有別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