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何用分別至義應思擇。此論主止諍也
論。如是已辨至今次當說。此下半頌釋餘俱生
論曰至餘則不起。釋心.心所必定俱也。無有心王起時不兼心所。心所起時不兼心王。故言必俱。非謂心王而與一切種類心所俱也
論。諸行即是至四相俱起 言。諸行相者。謂一切有為與四種相必定俱起。上句必俱二字流至下句。諸行.相必俱也
論。言或得者至是故言或。釋頌或得二字。於諸行中或與得俱起謂有情法。或與得不俱謂無情法。故言或也
論。向言心所何者是耶。此下乘便廣明心所 言心所者是心所有。正理論雲。四有為中廣辨色.心如前品說。心所等法猶未廣辨 自下有十一頌半廣明心所。文中有四。一述名體。二述俱生。三述簡濫。四述眾名 就述名體中複分為二。一開章列名。二牒章別釋。此下半頌開章列名
論曰至五小煩惱地法。列五地名。可知。依婆沙四十二。五地法外更有大有覆無記地。謂有覆無記心.心所法。大無覆無記地法。謂即一切無覆無記。此二地法無別心所。故此不說
論。地謂行處至為彼法地。總釋五地名也
論。大法地故名為大地。別釋大法地也。謂地是心王。大法是心所
論。此中若法至名大地法。別釋大地法也。謂即心所。此是兩重屬主釋也
論。謂法怛於一切心有。示大地法體也
論。彼法是何。此重問也 自下別釋五大地法。即為五段。此下第一一頌別釋大地法也 將釋名體先釋總名。如前所述 正理論雲。地即是心。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遍與一切品類一切心俱生。由此故心非大地法。非心俱生故 準上論文。受等十法。遍一切心故名為大。心王。與大為所依故名為大地。受等十法。與心俱生名大地法。心。與心王不俱生故非大地法 婆沙十六。問大地法是何義。答大者謂心。如是十法是心起處。大之地故名為大地。大地即法名大地法。有說心名為大。體.用勝故。即大是地故名大地。是諸心所所依處故。受等十法。於諸大地遍可得故名大地法。有說受等十法。遍諸心品故名為大。心是彼地故名大地。受等即是大地所有名大地法 前之二釋與二論異。後之一釋與二論同。自古諸師或以三義。或以五義。簡五地別。恐煩不敘 今此論主。唯以一義簡地法別。勝於三義五義簡也。即以遍於一切心簡自餘心所。皆不能遍一切心也
論曰至和合遍有。先總釋遍有。謂傳婆沙師說故言傳說
論。此中受謂至有差別故。準釋受蘊。言領隨觸。及於此中正理不破。故知此言即謂領順苦.樂等觸。非謂領順苦.樂等境 有人定為領納前境。非決定也。故正理雲。於所依身能益.能損.或俱相違。領愛.非愛.俱相違觸說名為受。準此論文領同時觸
論。想謂於境取差別相。即是取男.女等差別之相。正理論雲。安立執取男.女等境差別相因說名為想 述曰。謂能為因。令心.心所安立男.女等相而執取故
論。思謂能令心有造作 正理論雲。令心造作善.不善.無記。成妙.劣.中性說名為思。由有思故令心於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勢力能令鐵有動用
論。觸謂根境至能有觸對 正理論雲。由根.境.識和合而生。能為受因有所觸對說名為觸
論。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正理論雲。希求取境說名為欲
論慧謂於法能有簡擇 正理論雲。簡擇所緣邪.正等相說名為慧 簡擇未決亦得疑俱
論。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正理論。於境明記不忘失因說名為念 述曰。由念力故於緣境明記。顯了能為後時不忘失因。非謂但據緣過去境
論。作意謂能令心警覺 正理論雲。引心.心所。令於所緣有所警覺。說名作意。此即世間說為留意 述曰。諸心.心所沉沒不行。由作意力警令發覺。策之令造能屬於境。即世間言留心於此
論。勝解謂能於境印可 正理論雲。於境印可說名勝解。有餘師言。勝謂增勝。解謂解脫。此能令心於境無礙自在而轉。如勝戒等 述曰於境分明印可。審定是事如是非不如是。殊勝之解名為勝解 問若然者。與疑相應。雲何有勝解耶 解雲有耶無耶於二心中一一皆能印可取相故有勝解 言餘師者。雜心等師。彼說令心於境自在為勝。境不能礙故得改易名解 解謂解脫。故舊雜心謂名解脫。言勝戒等等取勝定.勝慧。如說由觸故心屬於境。由勝解故心離於境。即其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