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根品第二之二
論曰今應思擇至決定俱生。此品大文第二。有二十七頌明俱生法。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問何故作此論耶。正理論雲。何緣思擇諸法俱生。為破邪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行無因自然而起。或複有執由一因故諸行得生。或複有執由自性等不平等因而生諸行 為對此執故作斯論。此論問意意雲。一切有為如其體相色.心等法種種不同。此法生時亦各別起。為有諸法決定俱生
論。有定俱生。答也。答中有三。一即略答。二開章門。三依章別釋。此略答也
論。謂一切法至此中不說。第二開章門也。雖標五法唯釋四章。無為不生。此中不說
論。今先辨色決定俱生已下第三依章別釋。此一頌第一釋色定俱生
論曰至細於此者。此釋頌微聚也。極微非聚。微是七微。聚色之中微聚最細。此文亦顯色等極微。自類聚集成其微聚 又釋。同正理。正理雲。色之極少更無分故立極少名。如一刹那名時極少。更不可折為半刹那。如是眾微展轉和合。定不離者說為微聚 準此論文。微是極微。聚是八.九微等。二釋之中後釋為善
論。此在欲界至色香味觸。此釋欲界無聲無根
論。無聲有根至身為第九。此釋無聲有身根也
論。有餘根聚至處各別故。釋有餘根處各別也
論。於前諸聚至大種因起。釋有聲也。婆沙九十雲。身.色.聲.觸界。欲.色界定成就。無色界不成就者。問身.色.觸界可爾。聲界雲何恒時成就。有作是說。大種離合必生聲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種恒有故常發聲。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四大種必恒生聲。此所生聲何大種造。若即此造。應多有對色一四大種生。若說餘造。餘四大種複必生聲。如是展轉有無窮過。應作是說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種在一身內。有相擊者便發生聲。不相擊者即無聲起。雖一身中必有聲起。非諸身分皆悉發聲 又此論等雲無聲八等。準此等文。定成聲者據一有情。於一身中定成聲故非定遍有 有聲九等。據相鄰近。二文意別互不相違 詳諸論意有眼等根定有身根。及有餘八。有身根處亦定有八。雖根四境定不相離必定俱生。亦有內四境。有定俱生。有不定者。定者如有感眼必感身等。有唯不離根非俱生.滅。如有表色.聲。及造表.無表大。變化色等。此等與根雖有.無不定。依總處說雲定不相離。雖聲不定。然聲起時必擊色等大種方生。色與香等必定俱起。由此有聲定有八事。有餘八事非定有聲。有香味境定有色觸。有欲色觸非定有香.味。有一師說。身在色界作欲界化。不化香味。此非正義。此即外境決定有八。造道.定戒四大種等。雖依身等。不定俱生。若取必相依有。即無四大起而無色等。容有無聲 舊毗婆沙有二師說。第一師雲。一切四大必不離色聲。一切欲界色必不離香.味。第二師雲。一切四大不必有色.聲。一切欲色不必有香.味 念法師雲。兩師並非正義。各取少分方可為正。應言一切四大必不離色。不必有聲。一切欲界色必不離香.味。故雜心雲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身根九。餘八。謂是有香地 泰法師雲。念法師意。以雜心論不說有聲。明知此聲非恒成就泰法師雲。念法師若作斯釋。此大謬也。發智論雲誰成就聲持。答曰欲.色界 又雜心雲。無想眾生十入性 聲既恒成。故知婆沙初師一切四大必不離色.聲一切欲界色必不離香.味。是其正義。然雜心.俱舍頌不說聲者。以聲因大種相擊故生。非如香等恒時有故。其聲此論別加。雜心略而不說。泰法師意說聲既恒成。明知一切四大必不離聲
今詳。念法師釋深得論意。一切四大不必有聲。與婆沙評家義同。一切欲.色界定成就聲者。據一身說。一切欲界色必不離香.味。同婆沙一百四十五評家。身在色界作欲界化。亦化香.味而不成就 泰法師解。若言定成就聲。此說即是。若言一切四大必不離色.聲者。此即非也。隻可言不離色。何得必不離聲。準婆沙評家義。有四大種不離聲。有四大種離聲。何得說言一切四大必不離聲。若言大種皆遍發聲。還同婆沙評家所破。故亦非理 又言。一切欲界色必不離香.味。還同念法師。準念法師一切四大必不離色不必有聲者。此同婆沙評家所說。擊發四大方名有聲。自餘四大不名有聲。非是一身不必有聲名為不定。若說同在一身即合必有聲也。應定九.十等 今詳婆沙二說。前師欲界必不離香.味者。是色界亦化香.味。如莊嚴具而不成就。後師一切欲界色不必有香.味者。是身在色界唯化欲界色.觸二境。泰師.光師妄解念法師意。以雜心不說有聲。明知此聲非恒成就。此即謬釋法師意也。念法師既講迦延。豈不知發智雲誰成就聲持。答曰欲.色界。又豈不知無想十入。念法師以非是一切四大恒有聲故不必有聲。非謂一身全無聲也。如此論等雲無聲八.九.十。有聲九.十.十一等。此同雜心。此言無聲。豈說不成就聲耶。法師既取此文意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