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2 / 2)

論。若在色界至而生死故。此釋色界。如文可解

論。若在欲界至唯有前八。此釋欲界。如文可解

論。如是所說依頓命終。總結上滅依頓終

論。若漸命終至前後滅義。釋漸命終滅根多.少如文可解

論。如是所說至而命終者。結上頓.漸二種命終。但依染.無記心而命終者。染.無記心滅根數同。所以合說

論。若在三界至如理應知。次釋善心命終。隨其所應於前所說舍根位中加信等五

論。分別根中至何沙門果。下一頌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此中明得。通無間道解脫道。與得果前為引因後轉為依因。由此前.後二果定用二無漏根得也 此中言得。初證名得。不說後位.及練根也。若說練根初.後二果應八根得 又此中言得。是與果道為其近因名之為得

論曰至在中間故。總釋邊中果名

論。初預流果至依因性故。釋初果也。正理論雲。雖解脫道於沙門果非同類因。而是相應.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無有失。以沙門體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轉相望為士用果。誰複能遮。若言加行.無間.勝進應亦爾者。許亦無失。或已知根亦為同類因能得預流果。謂轉根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說。亦無有過

論。阿羅漢果至依因性故。釋後果也。二道相資如初果釋。雖樂.喜.舍三根容得。正得果時唯一受故。不越九根。雖無間.解脫道不同時。而等流.士用果同時故。亦無有過

論。中間二果至九根所得。自此已下釋中二果。先總釋根數。後一一別釋。此即初也

論。所以者何至由九根得。釋第二果 於中有三。一依世道由七根得。二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三依超越由九根得

論。若不還果至得一來果。自此已下釋第三果 於中有四。三如一來果說

論。總說雖然而有差別。已下重釋不還果也。與其前果根數雖同。而受根有別。謂前超越唯用舍受。依未至故。此果超越通樂.喜.舍。容依六地證三果故。依未至.中間.及第四禪即是舍受。前二禪喜。第三禪樂根。若次第者亦與前殊。第九解脫或入根本地。或在未至。若入根本地加其喜根。若不入者還同前果。婆沙一百四十八雲。問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誰即入靜慮誰不入耶。答有說。欣多者入。厭多者不入。有說。為求靜慮而離染者入。為求解脫而離染者不入。有說。利根者入。鈍根者不入。已上論文 又三釋俱通。所以無評 問因何次第證有入根本地。超越證者即無斯理 答離修道惑多種不同。或有欣上厭下而斷於惑。若是利根欣心多者得入根本。或有為求解脫。或有為求靜慮而斷於迷惑。若是利根為求靜慮得入根本。道類智雖是修道。容預多念亦有利根。然為現觀諦理。若依未至入於見道。不為欣上地。不為求靜慮。入見道故不入根本 又解。先得根本靜慮。若意樂根本即依根本。若意樂未至即依未至。由此無間.解脫必同一地。斷非想惑無其上地可欣求故。依其未至得第四果。解脫道中不入根本

論。豈不根本至由九根得。問

論。實得第四至定由九根。答

論。於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