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中國式家庭(7)(3 / 3)

現在人們認為愛、性和婚姻是可以分開的,人對感情是有需求的,但是不能用錯誤的方式來實現。我曾經在婚戀網站上看到過一個經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說,自己每經曆一次為了性而性的關係,就會對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們經常過高估計自己,以為自己會很瀟灑,其實情感是最玩不起的。就像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電影《十誡》中所說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褻瀆。

為什麼沒有人可以愛?

人的內心既有對愛的渴望也有對愛的絕望。當愛的渴望級別很高時,就很容易建立親密關係,但是如果愛的絕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為橡皮人,也就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超級宅男和超級剩女。很多人會認為剩女是擇偶標準太高,其實是她們害怕去愛,害怕渴望得不到滿足後的痛苦。不讓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據我接觸的個案,隻要是想結婚的都結婚了,在這一點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有人說,愛情發生的概率很低,這反映了他內心的局限,因為對愛絕望,範圍才會那麼狹窄。

一個圓有 360 度,有的人非得在 361 度上找愛,那他永遠找不到;有的人有 36 度,那麼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 180 度上找到,那麼他就有一半的機會。真正的愛是活出來的,幸福不在於找對一個人,就像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深,就不容易審美疲勞。

前人有總結,一對相愛的男女,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樣,這是激情期。心理學上說,這是情結與情結對上了,其實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但是,你和我頭腦中想象的一模一樣。彼此都活在幻覺中。第二個階段,一加一等於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為你。婚姻戰爭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試圖改造對方,當筋疲力盡,發現對方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時,還願意接受那個真實的他,才是愛。也就是進入第三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們在一起。

為什麼會喜歡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孩子三歲就有了性欲,戀母情結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接觸過一個個案,有一個男孩一直與媽媽睡一個被窩,一開始他把自己的情欲關了起來,後來實在關不住,為了防止情欲流向母親,他選擇了同性夥伴。情欲宣泄之後會很愉悅,愉悅就形成一種執著,後來不斷地強化成一種性取向。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時尚大師麥昆的同性戀傾向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戀母,他有同性戀夥伴,但是他的戀人永遠都不及他的媽媽、他的導師或者像 Lady Gaga 這樣的女性來得耀眼。他最依戀的人是母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自己最害怕媽媽比他早死,最後他果然在母親去世後自殺了。他的事業選擇也與母親相關,因為母親愛好縫紉。但是不能跟媽媽一起生活,不能愛上媽媽,所以將情欲流向了他認為安全的宣泄對象——男人。當然,這隻是我接觸到的同性戀的一種案例,並不能涵蓋所有 情況。

為什麼婚姻沒有安全感?

中國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礎上,婚姻安全的最高境界是彼此成了親人,因為親人是不會離開你的,想起他就很親切,但實際上也很少想起他。

關於安全感,中國人有單一的物質化界定,比如房子、車子。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所以說,丈母娘推動了中國的房價。愛情還是物質,這種選擇題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為什麼不能先有愛情然後再有物質條件呢?中國人總是在勸那些在婚姻關係中沒有愛情的人,別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們一定不會將愛情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夠製造安全感的隻有愛。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