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屋子裏一起學習邁步時,維妮弗裏德也喜歡聽我複述節奏感很強的詩歌。她很喜歡愛倫坡的《鍾》這首詩,但我們發現,沒有哪首詩像詹姆斯·惠特科母·賴利的《馬戲團的遊行日》更符合散步運動的需求了。
有時,聽到我讀詩,維妮弗裏德就會跟著跳舞。在她6歲之前,她已學會了跳華爾茲、三步舞和兩步舞。她非常喜歡跳印度舞和印第安舞蹈,經常拿著響板、小手鼓、鐃鈸等翩翩起舞。她還常常一邊跳舞,一邊吹著口哨,哼著自己創作的作品。有的母親根據公共舞廳的舞蹈判斷,認為跳舞是一種傷風敗俗的行為。但正如克拉克大學校長G.斯坦利·霍爾博士近日所說:“不論是對大人還是小孩來說,跳舞都是最好的運動。實踐證明,跳舞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保持著健康的狀態和優雅的身姿。旋律是身體運動的基礎。我相信這種形式的娛樂活動,隻要得到正確的管理,不僅適用於教堂,也適用於學校。”
讓音樂練習變成愉悅的享受
與孩子合作,能幫他掌握節拍,同時也讓練習變成愉悅的享受,而不僅僅是一項任務。
很多人忽略了嬰兒期的音樂啟蒙教育。等孩子七八歲時,望子成龍的母親又送他去學音樂,希望他能成為音樂家。但在此之前孩子從未得到過任何有關音樂的訓練,就會發現上音樂課是一種折磨,尤其在他被迫從學校匆匆趕回家去彈奏乏味的鋼琴練習曲時,感受更是如此。神經緊張、焦慮等諸多問題都是因強迫孩子坐在鋼琴前反複練習而引起的。
我不認同隻教孩子練習初級曲目的這種音樂教學法。我們必須掌握技巧,但我們不必將所有的精力、情感都孤注一擲地投入在技巧上。傑出的音樂家絕不是靠非凡的演奏技巧而成名的,他們要表達的首先是他們的音樂感覺。
所有孩子都喜歡挑他們聽過的簡單曲調來彈奏,這值得鼓勵,同時我們也應該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創作。維妮弗裏德有一個空白簿,上麵寫著她從嬰孩期開始創作的所有簡單曲子。這個小本子對她來說,將來一定會非常珍貴、有趣。上麵還記載著她對音樂技巧的注解,她學過的樂曲名稱,以及她收集、整理的與音樂有關的所有史實資料。
孩子開始學習鋼琴演奏時,媽媽應該陪他一起練習,並激發他的興趣,讓他喜歡上這件偉大的樂器。媽媽可以教孩子一些有關升調和降調的簡單旋律。
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不讓孩子練習優美的旋律?為何不讓練習變成一種愉悅的音樂享受?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連《家,甜蜜的家》這支簡單的曲子都未曾聽過,就被迫跟著老師學了一年的小提琴。他的老師教得很死板,而母親又堅持要他每天都練習,最後,孩子得到的反而是對小提琴這種世界上最好的樂器的憎恨。
我女兒很幸運,她學的第一項樂器也是小提琴,她的老師知道怎樣引導學生愛上小提琴和曼妙的旋律。她讓維妮弗裏德從簡單的旋律開始練習,並承諾當她掌握了這支曲子所需的特定運弓方法和力度之後再教她新的曲子。
在她練習小提琴時,我會彈奏鋼琴給她伴奏,這對她很有幫助。那些簡單的旋律如果用小提琴獨奏的話,會給人一種“單薄”的感覺 ,但在鋼琴的伴奏下,它們聽起來,用維妮弗裏德的話來說,“就像真正的音樂”。我經常和她一起用鋼琴或其他樂器進行二重奏。正是這樣,維妮弗裏德覺得自己在和媽媽一起工作。與孩子合作,能幫他掌握節拍,同時也讓練習變成愉悅的享受,而不僅僅是一項任務。
為了培養維妮弗裏德的樂感,我們會玩“角落裏的貓”這個音樂遊戲。我們將屋子的4個角稱為C、G、B、E,我會敲出這4個音組成的和弦。我每敲一個音,維妮弗裏德就跑向其代表的那個角落。如果她跑到了正確的屋角,就會得到一個從燙金紙上剪下來的小小金色音符,等她贏得10個這種音符之後,她就會獲得一個獎品。
將孩子帶到樹林中,教他吹口哨、模仿鳥兒的叫聲,不僅能培養他對大自然音樂的熱愛以及他的模仿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肺活量,幫他控製自己的聲音。維妮弗裏德還是個小嬰兒時就開始學習吹口哨,她從這項技能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