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摸不著兒(1 / 3)

明代天啟年間,朝綱不振,閹黨專權,乃至民不聊生,匪盜成災。

話說在餘姚地界,出了一個巨盜,但凡所到之處,從未失手,其行事乖張,每次得手,便留下一張凶神畫像,乃是披頭散發、黑紗蒙臉、生有千手的醜怪模樣,上書“摸不著兒尊者”。官府雖數度圍剿,但毫無斬獲。

餘姚縣令李大人為此苦惱不已,隻得調請京城名捕鄭九公前來協查此案。

這一日,在通往餘姚的小道上,行來一支商隊,約莫三十餘人。當行至一片樹林時,忽聽得林中有人高聲吟唱:“月兒高,望不見乖親到。猛望見窗兒外,花枝影亂搖……”竟是民間廣為傳唱的《掛枝兒》。那聲音越傳越近,眾人抬頭看時,眼前已出現幾個彪形漢子,為首的虯髯大漢麵若重棗,臉上有道鏟形疤痕。

疤麵大漢來至近前,斷喝一聲:“諸位止步,且將你等行李留下,省得大爺們費事!

“媽呀,遇上打劫的了!”商隊頓時慌亂成一片。

“瞎了爾等狗眼,竟敢在此撒野,且讓我會會你!”隨著一聲怒喝,自商隊中閃出幾個鏢師,紛紛亮出兵器,走上前來。

先前斷喝的疤麵大漢見狀,嗬嗬笑道:“嘿呀,還真有膽大的,哥幾個上啊!”

話音剛落,他身後的那些漢子也各亮刀劍,衝上前來,戰火一觸即發。

疤麵大漢慵懶地躺倒在地,蹺起二郎腿道:“兄弟們莫傷人性命,我隻要這隨行貨物。”

“明白!”眾人齊聲回應,繼而殺將過去,眾鏢師見狀,皆抖擻精神,奮力苦戰。

正在此時,隻聽得密林之外,響起了數聲脆嘯,此起彼伏,異常刺耳。

眾人聞聲,皆收住幹戈,抬頭觀望。疤麵大漢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有人低聲同他說道:“大哥,官府的捕役趕來了!”

疤麵大漢哈哈笑道:“好,這下便省事了!”轉身向眾鏢師說道:“各位且放下兵刃,城中捕役已盡數在此,孰是孰非,稍後便知分曉,若有人膽敢違抗,定當重罰!”

眾鏢師大驚:“你究竟是何人?”

疤麵大漢笑道:“京城捕頭鄭九公是也!”

商隊中又是一片驚歎之聲,有人高聲質問:“你休要胡言亂語,鄭九公乃是一代神捕,怎會是你等雞鳴狗盜之輩!”

“我老鄭做事,從不拘泥小節。昨日我得線報,知今日所行商隊,有匪寇混跡於內,隨行贓銀正是前日呂府被盜的財物,故而遣手下兄弟扮作大王模樣,將諸位阻斷在此。”鄭九公道。

不多時,數十個捕役從四麵八方圍攏過來,為首的捕役行至鄭九公近前,拱手道:“有勞鄭捕頭了,不知嫌犯可曾拿獲?”

鄭九公道:“嫌犯混跡於商隊之內,隻需一一查驗,便知分曉。”

突然,有人驚叫道:“不好啦!死人啦!”

眾人急忙望過去,隻見商隊中有兩個中年男子臥倒在地,七竅流血,尚在抽搐。

鄭九公搶步上前,一摸脈息,已然不治,歎道:“這定是賊人無疑,見逃生無門,便自行了斷。”他轉過身來向眾人詢問道,“不知這二人隨行的物件在何處?”

有位長者道:“車上的那個鐵皮箱子便是。”

眾捕役七手八腳將那個箱子搬下,用鐵器把箱蓋撬開,往裏一看,頓時驚得目瞪口呆!

箱子裏竟裝著滿滿一箱石頭,並無財物。眾人將石頭傾倒了出來,卻見箱底有張白絹,展開一看,乃是“摸不著兒”的畫像,底下寫著一行小字:神捕巧作局,少智也枉然。

眾人正在嗟歎,忽見遠處跑來一捕役,待行至近前,已是氣喘籲籲。

“鄭、鄭捕頭,不好了,那惡盜趁我等出來巡查之際,已在城內做下驚天大案,將庫房的官銀,盡、盡數盜空了。李大人正大為惱怒,您快回去吧!”

鄭九公聞言大驚:“猴崽子真行啊,居然敢和我老鄭鬥法!”遂轉身吩咐道,“留下幾個兄弟繼續查驗,其餘人等隨我回去。”言罷,便如一陣風般,率眾急馳而去。

公堂之上,縣令李大人正襟危坐,臉上卻布滿愁雲,見到鄭九公等人趕來,急道:“鄭捕頭,你可算回來了!真急煞我也!”

鄭九公回道:“大人,我聽兄弟們說,官銀已然失竊……”

“正是,那惡賊‘摸不著兒’趁差役懈怠之際,將賑濟災民的銀兩盡數盜空了,真是可惱啊!”李大人頓了頓又道,“鄭捕頭啊,你受皇命來本縣協捕巨盜已有數日,為何總不見賊人蹤跡,今日反遭這般戲弄?若傳揚出去,恐怕你我都難逃責罰啊!”

鄭九公惶恐萬分:“李大人莫要嚇唬我老鄭啊,小人自來到此地,從未有懈怠之意,每日風風火火,隻求早日將巨盜緝拿歸案,我的一顆忠心,可表日月……”

“行了,我並未責怪於你,你卻這般嘮叨。當下之計,是要將此賊速速緝拿歸案。我這就下發海捕文書,你等須在城中要道及城門口加派人手,嚴加巡查,見到可疑之人,便拘捕起來。”鄭九公諾諾連聲,告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