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期待著經過磨煉有一天他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26年過去了,期望成為現實。我那個健康、陽光、樂觀而又努力的兒子正帶著一個男人的社會責任感在世界闖蕩。
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媽媽。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做的不一定比別的媽媽好,隻是側重點不太一樣:與學習成績和能上一個什麼樣的大學相比,我更重視自信心的培養與情緒調節。我把自己的教育方式詡稱為“媽媽心理學”,願通過兒子成長中的曲折給更多的媽媽一點啟示。
請相信這一點:隻要媽媽肯用心和孩子交流,他就不會讓你失望。
但作為母親,我也理智地看到,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多方麵的教育與曆練,僅僅依靠媽媽的力量無法完成向社會輸送合格人才這樣一個重任。所以,無論是多麼優秀與出色的媽媽,在綜合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灌輸方麵都無法勝過老師,所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隻是一個容易令媽媽們產生謬誤的概念性口號。事實上,隻有好媽媽與好老師相互配合,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健康成長,最終他才能成為一個讓母親驕傲的合格社會人。的確,正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邂逅了一任又一任兢兢業業的老師,我的兒子才能夠像海綿一樣吸吮知識,並且得以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遊,也才使得他有了今天這樣令我為之喜悅的快樂人生。在此,我要誠摯地感謝所有教過兒子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包括兩位曾經讓兒子受到過傷害的老師——幸虧經曆過那些早已被看淡的曲折,才使我的兒子在心理上獲得了更多的免疫因子。特別感謝兒子初中時的班主任高老師、高三時的班主任李老師和大學時的順子老師,是你們的理解、支持、鼓勵與授教解惑,才使我在實踐“媽媽心理學”的過程中更為順暢。我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向老師們致敬!
我還要特別感謝這本書的出版單位——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因為聽了兒子成長的故事,他們建議我寫了這本有關親子教育的書;因為寫這本書,我和兒子有了一個更值得交流探討的話題,同時亦在回憶中獲得了許多的快樂。
忽然想到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的一段話:“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通過出遊闡明一個觀點:幹什麼事情都是需要條件的,僅有願望並不能達到目的;如果努力了卻沒有達到最終期望的目標,自己可以無悔,別人也沒有什麼可譏諷的。
是的,隻要孩子努力了,並且最大化地實現了他為自己設定的目標,那他就是一個成功的孩子,也是一個母親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