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們應該知道,任何知識都要與我們以往的知識產生連接,並重新規整,然後才是使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新舊知識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況,必然就要出現新舊交替、新舊整合過程。在使用的過程中,又有一個適應、習慣的過程。總之,我們需要時間!但我們的家長沒那耐心,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不轉好,我們哪有時間等呀!熬不住呀!理解萬歲吧!可惜人發展的規律不會因為我們沒耐心就改變!
我寫這本書時,一直有好心的朋友、同事提醒我要多有些方法指導,現在的家長太務實了,有了方法可以直接使用,這樣書更有利於發行!但我們的問題看不到、思想觀念不改、內在缺少愛的能力,就如同這腦子不改,隻要求我們的手改變動作,但讓我們失望的是我們的手卻受大腦的控製!結果我們還是隻能出現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越走越錯的遠!
總之,我們的家長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不“生病”也要“營養保健”;家有“病兒”一定不要等到“病”到奄奄一息時,再去想辦法;在選擇就“醫”時,一定要先谘詢一下學校的相關老師,在進行心理谘詢或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個等待的過程。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自己要成長。
45.要自我先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成長的意義,成長是一輩子的自我完善的過程;成長一定是從自我修煉開始的;成長一定是讓我們內外趨於和諧的……
越是尋找捷徑,越是走遠路
我們每個人都是本能的功利主義者,即便在家庭教育的曆程中也沒能超越這本能。不論我們閱讀什麼書,好壞的標準一律定為“實用”,唯一看重的就是這書能否“對症下藥”,還要方便快捷。更準確地說,這本書有沒有相應的可操作性。凡是能直接上手操作的書都是好書,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能如此幸運地找到這樣書,即便在這書和方法遍地飛舞的年代裏,最初我們很有感觸的書和那裏講的方法一旦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發現基本上都不對勁。我們可知這世間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所有的人都不是一樣的,所有發生的事情也都不是一樣的。當然,即便得相同的“病”,吃同樣的“藥”,“療效”都也很可能會不一樣。我們自然就會發現尋找世間最有效的方法完全會是徒勞的。但還有很多人都在“癡心夢想”地爬行著,難以走出來。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最初是要思考一下如何騎,但等到自己真正學會騎車了,就不必再用腦子了。在家庭教育上,很多書都會有方法,這方法第一要操作,操作時有時候難免會難以把握火候,不是多了就會是少了,這樣的操作還沒練到位,更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遊刃有餘”,就發現這方法用到這孩子身上已經產生了“免疫”功能。然後,然後再換“招數”,這一招接一招的出,結果就一個—無效。當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壓根對不住症。當我們每每在想走捷徑時,都往往在走彎路。
愛自己,才能有愛的能力
在我們教育子女上疲憊不堪時,卻有人行雲流水般順利。比如說這“懲罰”,有很多書上說“懲罰”不能用,有些說一定要有度的使用,然後分門別類的說哪些情況可以用和哪些情況不能用。我們身臨其境的“用與不用”時,可能會發現無論怎樣都是個錯。但對於有些父母在這方麵怎麼都會有效。也可以說“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少”,原因隻有一個——她所使用的任何方式方法都有愛的流動。我們哭是一種發泄,她哭可能就會是一種感激。
母親在哺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營養,如果自己的營養就出現了問題,所產生的奶水也會有問題,孩子就會生病。比如有的母親不注意飲食,忍不住猛吃生冷食品,就會很快導致孩子拉稀。這倒問題還不大,如果一個母親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過程,傳遞給孩子的愛裏融入了很多自私的成分,那孩子就慘了。愛不僅在母乳中會流進血液,也會在養育中得以傳遞。如果這些都不純淨,那一定會在孩子生命裏的某個時候,毒性發作。結果當然也不會僅僅孩子很慘,慘的自然會有那母親。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生命的源泉,這源泉一旦被汙染了,孕育出來的生命定會招到汙染。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生命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