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學生來找我。凡是我們聊到的方麵,她都認為特別好,父母特別愛她。父母為了培養她成才,學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識,家庭會議也經常開,民主和諧在不斷發展。但她感覺到唯一承受不了的就這愛太足,吃地太飽也會撐地難受。我問她,爺爺奶奶、外婆外公跟著他們一起生活嗎?她說,沒有,現在健在的隻有外婆了,她一個人住。家裏唯一還有個需要那麼點照顧的就是個小狗了。兩個大人在這個生活節奏如此緩慢的城市裏照顧一個高中生加上一隻狗,確實措措有餘。養兒方知父母難,在你們身上恐怕難體會,所以就這麼幹了。
記得有這麼一篇文章寫到:我的母親從遙遠的老家打來電話說,看了天氣預報,說我所居住的城市天氣要變冷了,提醒我多加件衣服。我顧不上繼續聽母親說話,放下電話,撥通在異地工作的兒子的電話,讓他趕緊多添件衣服,不要著涼了。敢問,電話那頭的母親難道就不需要我們那句提醒嗎!
人也許都是這樣的,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愛子,卻忘記了生養自己的父母。最後在父母離開自己的時候,才恍然明白自己這麼多年該做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唯一剩下的就隻能守著“子欲養而親不在”悔恨了繼續生活。多年之後,我們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結局。讓我們看看自己活著是多麼愚蠢吧。
對於一個家庭,老人們做出了一輩子的努力,對於這個社會,老人們也辛勤耕耘了很多年。當我們對於這些根源都沒有敬畏和愛的時候,我們何以把愛繼續傳遞呢。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從這裏,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嗎!
因為缺少敬畏,我們的教育步履維艱
現在很多孩子沒有學習的目標,有好幾個來這做心理輔導的孩子就問我,“學習是為了什麼?”“活著是為了什麼?”。原因之一是從不知道自己的吃的穿的哪裏來的,當然這些父母們也無需孩子知道,孩子也不想知道;原因之二是對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沒有任何興趣,連點好奇心他們都懶得有。就第二種情況,我們對這個世界一點愛都沒有,我們何以去關心這個世界呢,對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毫無敬畏之心,何以去探索它的價值。愛、敬畏、珍視是產生好奇的最原始和強大的源泉,是激發起一個人單純而又強大的動力。現在的孩子對一切都是見怪不怪,對自然界的想象往往也是無動於衷,如果不是父母的逼迫和壓製,恐怕學校門都不願意進。學校裏講的自然科學讓他們感覺很枯燥,如果再沒有點功利性的目的,恐怕這書真的很難念下去。為了“黃金屋”的學生多少還是堅持下來,盡管對書恨地咬牙切齒,但對於那些不愁吃喝的孩子恐怕連這點動力都沒有了,隻剩下“學習幹什麼呢?”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活著沒有目標,亂穿亂撞,對一切毫無樂趣,一個軀殼就這麼成長著,裏麵什麼東西都沒填充。空心的樹將來也不知道何用!不過看起來還是很健壯的,現在的孩子的平均身高遠遠高出了父母那個年代人了。
肉體豐盈和靈魂的幹枯並存的個體何以能跟自然界撞擊出火花呢。目前中國出個楊振寧重量級的科學家想必很難。
讀史懷者的書,感受對環境的敬畏,那是靈魂的流動,每個生命存在是那麼令我感動,由此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的存在和鮮活。生生不息的力量讓我知道怎麼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