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於真愛(7)(1 / 3)

至少有一學期了,我經常會見到一個母親騎著電車往學校給孩子送飯,孩子坐在廣場花壇的台階上吃著,媽媽在旁邊看著。我真是不知道這孩子能較貴到這地步嗎!現在學校食堂的夥食比起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用得著父母這麼每日送飯嗎!當然,我們還會在校園的其他地方看到一些媽媽也在為孩子送飯。

現在的高中生連自己的內褲、襪子都不會洗的,想必一定不會占少數,對於他家裏的家務活,恐怕很多學生連手都沒伸出來過。

是我們的需要剝奪了孩子勞動的需要

人跟動物的唯一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會勞動。我們每個人都要勞動,都應該擁有勞動的機會。但是,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多媽媽們卻剝奪了孩子們勞動的機會,從而讓一個孩子喪失了勞動的能力,那麼這個人何以才能成為人呢!

我們很多人會把所有責任推到這個孩子身上,但事實真的該如此嗎?

媽媽們在與老師溝通這些孩子的問題時,我們很快就發現,這些媽媽們的言談之間似乎深感無奈,但卻有著毫無痛苦的表情。這告訴我,這些媽媽們的無奈未必就是真無奈,痛苦也未必就是真痛苦。或許大家會對我這樣的結論極為不滿,但我自信地認為我的結論是基於媽媽們的眼神傳遞給我的真實信息為依據的。

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隻能家長的做了。這是我們最有力的反駁,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說,孩子出生時,連媽媽都不會叫,還不是我們一次次地反複認真地重複給他聽,他會的嗎?也就是說,我們同樣可以教會孩子做任何他該做的事情,而不必自己勞心勞力地幹到最後也不落好,剩下的就是自己不斷地喊命苦呢。

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把所有家務事做完,不讓孩子插手,是想讓孩子能把所有的時間用到學習上,進而能取得好成績;或者是我們可憐孩子學習太辛苦了,所以我們隻好包攬了所有事情;同時,或許我們還希望孩子會因為我們的勞動辛苦而感到,從而知道努力學習。但或許這些都不是重點,我總是相信人做的事情都會最大可能的是有利於自己。

女人經中講,要想拴住老公,就是先養好老公的胃。對老公照顧地無微不至,讓他出門連廁所都找不到,時刻想起我們這些女人的偉大之處,我們拴住老公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招在當下的社會確實很實用,隻不過得甘心做“孺子牛”。但對於缺乏社會認可的家庭主婦們而言,急需要家庭的認可,所以一不小心就把這一招連帶著運用到孩子身上去了。

我們的願望在老公這些高智力水平人的身上,很容易被看穿,而無法實施,但對於孩子這些沒有社會經驗的人來講,目的就比較容易達到。這個孩子就在這樣緩慢被加溫的鍋裏被慢慢“燒死”而永遠爬不出去了。董進宇這樣的教育專家曾說了,我們毀滅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對這個孩子好吃好喝地伺候著,讓他想當然地什麼事情都不做。這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這樣不經意間我們親手把孩子造就成了一個不會飛的“鳥”!這個鳥在您的羽翼下,不會飛了,也不想飛了。恐怕有時候也是我們不想讓他飛了。

在家庭係列心理治療中,我們很容易能看到各個家庭人員的角色。麵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充滿著無奈、焦慮,但您內心真的希望孩子獨立嗎?獨立必然導致依賴性減少,他需要獨立的空間,與學習為伴,與朋友為伍,我們能出現在孩子的生活的機會自然就必須縮減。當孩子告訴我們“我不需要你了”,我們那種強烈的被需要的感受真的要中斷了,想感受那種在孩子身上的價值感和重要性的機會就此喪失,我們能接受嗎?這將是對父母多大打擊呀!毫不誇張地說是我們不願意孩子獨立,而不是他不願意獨立生活在正常狀態!我們其實很害怕孩子長大也是源於這個,隻是我們很多人能正常地控製自己和調節自己,有些人卻難以做到。

對於家庭主婦而言,這樣的心理需要更為迫切。她總是想用一種方式讓家庭成員感受她的存在及重要性,以免讓其他人認為她是無所事事的閑人,進而避免讓自己活在其他成員蔑視的眼神之下,或許也想以此來減輕她沒有為家庭帶來經濟來源時的愧疚感。看看,如果不是我,你們能有今天的坐享其成的享受嗎?離開了我,你們都會活不下去!我對你們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是一個家庭主婦最有力的成就宣言!也足以讓她贏得家庭的一席之地!現在提倡女人要經濟獨立,同時贏得社會地位,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表麵看,問題在孩子身上,可是問題的根源卻在我們身上。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強烈存在感需要為滿足的表現而已。隻要我們能解決我們自身存在的價值感,孩子自然就沒有問題了。我們是要找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就不會把所有的心思和強烈需要都讓家庭帶以解決了。

要讓孩子獨立生活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別哭,自己爬起來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父親在教孩子走路。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將來在社會上闖,全靠這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