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積極發展戰術防空激光武器係統,其目的是用來對付軍級地空導彈計劃所無法應付的、更接近點目標的威脅。它的防禦區域小,主要防禦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近程導彈、無人駕駛飛行器和直升機以及穿透其他防禦網的近距離點目標,保護前線附近的軍隊集散地和城市,或起反恐怖作用,保護軍事基地和居民區。1996年2月9日,一枚BM-21近程火箭彈在飛經美國白沙導彈靶場上空時被美以兩國聯合研製的戰術高能激光器擊落。2000年6月6日,美陸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進行的一次試驗中,首次用戰術高能激光器(THEL)擊落一枚飛行中的“喀秋莎”火箭彈。這說明了戰術防空激光武器的性能達到了預期水平,研製用於防空的戰術激光武器已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隻需從工程上解決各種平台上武器化的問題。
車載防空激光武器係統是把一台化學激光器安裝在戰車或一輛重型卡車上,一次能攜帶發射50次的化學劑,可用運輸機送到各地部署。該係統到達指定位置就能作戰,它將在現有的防空和戰區導彈防禦戰鬥管理的永久設施中工作,並可利用已有的後勤保障係統。它所需的技術是現成的,並一直在利用模件進行演示和驗證某些保障分係統。這種技術適用於積木化,而增加模塊的限製是要使其成為一個機動的係統,並放在一輛戰車上,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一台戰術激光器裝在軍用戰車上。化學激光器使用化學燃料而不需要巨大的電源,有利於激光武器的機動化。由於近幾年技術上取得的突破,各國認為把幾百千瓦的化學激光武器裝在戰車上並不十分困難。美國陸軍一直在進行這些方案的研究,想利用車載激光係統作為防空武器。他們提出的稱為通用區域防禦綜合反導係統的防空激光武器,將用以對付快速、隱蔽、機動的空中目標,如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靈巧炸彈、集束式彈藥、無人航空器、固定翼飛機和旋轉翼飛機等。該係統將由400千瓦的高能激光器和70厘米的束定向器組成,能殺傷5千米區域內的硬目標,軟殺傷達數十千米。係統的典型響應時間為1秒,發射率為20~50發/分,每發成本1000美元。與戰術高能激光係統一樣,該激光器將安裝在5噸重的輪式或履帶式車輛上,並能用C-130運輸機送至各地。看來戰術高能激光係統是投以色列所好,以爭取到合作夥伴和部分經費,這成為美國發展戰術高能激光武器的突破口。盡管這一發展是重要的,但它畢竟僅用於戰場的近程防禦係統,而不能解決中遠程的防禦問題。
艦載激光武器用於海上防禦和攻擊。就是把激光武器裝在各種軍用艦艇上,用來摧毀來襲的飛機、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也可以攻擊敵人的艦隻。艦艇空間大,能量充足,作為激光武器平台有獨特的優勢。艦載激光武器的研製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海軍1977年開始的“海石”中紅外高級化學激光器采用1.5米光束聚焦定向器和多波段紅外跟蹤儀,以乙烯、氫和NF,反應劑為原料,功率為2.2兆瓦,該係統在艦上所占空間相當於一座MK45型127毫米艦炮。1980年首次試驗成功,1989年成功地摧毀了速度達2.2馬赫的低空“入侵者”靶機;1994年攔截迎麵飛來的蘇製“冥河”反艦導彈。
“赫爾韋普斯”艦載高能激光武器:該係統由波長3.8微米氟化氘中紅外先進化學激光器(MIRACL)、光束交換光學器件和1.8米發射孔徑的“海石”光束定向器(SLBD)等組成。它是一種模塊化係統,重88.8噸,裝備在“宙斯盾”巡洋艦或驅逐艦的甲板部位以取代原有的127毫米M045火炮,作為艦空導彈係統的火力補充。其係統反應時間小於1秒,激光發射率約0.83赫茲,可在中等雨、霧、煙及海浪環境下打擊4千米射程的低空掠海飛行巡航導彈或10千米外的光學係統;在增設一台低功率照射激光器後,對導彈的殺傷距離可擴展10千米。該係統能適應溫度(-40~+54.4℃)、濕度變化(0%~95%)、時速40千米最大風速、最大海況4級艦船運動等惡劣環境要求,以及滿足抗鹽霧、躍波及防爆要求。該係統在白沙靶場進行過一係列考察激光輻射對目標功能影響的靜態目標試驗和動態打靶試驗,成功地用2MW的激光器對2~3千米以外3馬赫速度飛行目標進行打靶試驗。靶標包括巡航導彈、無人機、反輻射導彈、生化子彈頭及彈道導彈等目標,其中最有意義的動態試驗是在典型的作戰距離上用2.2MW的氟化氘化學激光器成功地二次摧毀從低空以2.2馬赫速度橫向飛行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