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中,巡航導彈充當開路急先鋒的作用更為突出,其戰果更為顯赫。巡航導彈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三、巡航導彈發展之路
巡航導彈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集成的結晶,自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家族日益壯大,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已經成為高技術武器裝備中的典型代表和“戰場明星”。
巡航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已初露鋒芒。二戰後期,被戰爭惡魔希特勒稱為“複仇武器”的新式武器——巡航導彈登上了戰爭的舞台。大戰結束後,美、蘇都繳獲了大量“V-1”巡航導彈的資料、實驗設備和樣彈,並俘獲了大批德國導彈技術專家,兩國分別在“V-1”基礎上研製出了多種巡航導彈。美國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鯊蛇”、“那伐鶴”、“鬥牛士”地地巡航導彈和“天獅星”艦載巡航導彈,並於50年代裝備了“鬥牛士”、“天獅星”I、“鯊蛇”和“大獵犬”等巡航導彈。前蘇聯於50年代研製彈道導彈的同時,研製出SS-N-3艦載巡航導彈和AS-2機載巡航導彈等,並先後裝備了部隊。這一時期的巡航導彈都沒能逾越製導難關從而存在先天不足,如導彈的體積大、命中精度低、機動性能差、不能超低空飛行等,因此,多數導彈在60年代基本都退役了。此後,美國率先放棄對巡航導彈的研製,重點發展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而前蘇聯則將重點轉到了反艦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
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高能燃料、微電子器件、圖像相關製導、小型核戰鬥部和新型常規戰鬥部及雷達散射截麵較小的氣動外形等技術難題,巡航導彈得到迅速發展。這時,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成本低、機動性強和用途廣泛的第二代巡航導彈相繼問世,並逐步實現了係列化。80年代,美、蘇兩國先後裝備了這類巡航導彈。美國的巡航導彈能在海上、陸地和空中發射,並具有打擊戰略和戰術目標的雙重作戰能力,如“戰斧”巡航導彈可由潛艇、水麵艦艇、飛機和戰車等平台控製發射。80年代初,美國先後裝備了BGM-109B、C艦(潛)載巡航導彈、BGM-109G車載巡航導彈、AGM-86B機載巡航導彈。前蘇聯裝備了SS-N-21潛載巡航導彈、SSC-X-4車載巡航導彈,後又裝備了AS-15機載巡航導彈。到80年代末,美國裝備了機載先進巡航導彈,這種導彈采用新的氣動外形、反雷達塗層、無線電幹擾等技術,提高了突防能力;采用景象匹配製導係統或衛星定位係統進行末段製導,提高了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達16米。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也都先後研製了巡航導彈。如今,巡航導彈正在向提高飛行速度、增強隱蔽飛行能力、進一步小型化方向發展。
巡航導彈的優勢與主要戰法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導彈的開發與研製。世界各大國軍隊的主戰武器都已實行了導彈化,湧現出一批世界聞名的導彈,例如美國的“愛國者”、“魚叉”、俄羅斯的“日炙”以及以色列的“箭式”等等。由於導彈自身帶有主動或被動尋的功能,在二戰時擊沉一艘軍艦可能要用幾十發巨型炮彈,在導彈出現之後隻要一兩發導彈就可以了。
一、巡航導彈的主要優勢
巡航導彈是一種重要的精確打擊武器,已經很多次成功地運用於高技術局部戰爭,並以其出色的表現成為精確製導武器家族中的佼佼者,堪稱局部戰爭的“撒手鐧”。那麼,巡航導彈為什麼能在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空襲作戰中唱主角呢?它有哪些特殊的作戰本領?在戰場上又會常用哪些戰法呢?
(1)發射平台多,機動能力強。迄今為止,巡航導彈已發展了三代,其典型代表是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隨著巡航導彈技術、戰術性能的不斷提高,使其能夠憑借空中、海上和陸地的發射平台(飛機、水麵艦挺、潛艇和陸上機動車輛等)實施遠距離、多樣式攻擊。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種類之多與範圍之廣,是其他武器所不能比擬的。地對地、地對海等陸基巡航導彈一般以各種機動車輛為發射平台,射程可遠至2500千米以上。空對地、空對艦等空射巡航導彈一般以各種作戰飛機為發射平台,如美軍空射巡航導彈有多種型號(AGM-86B、AGM-86C、AGM-129等),主要由B-52H和B-1B等戰略轟炸機攜載發射,射程1500~2500千米。其AGM-86C在海灣戰爭中首次用於實戰,攻擊了伊拉克發電廠、通信樞紐、指揮中心等高價值目標。艦對地、艦對艦等海基巡航導彈一般以各種水麵艦艇為發射平台,如美軍海基“戰斧”巡航導彈就有6種型號(BGM-109A至BGM-109F),射程460~2500千米。而潛對地、潛對艦等潛射巡航導彈則以大中型潛艇為發射平台,一般可以從水下發射,發射平台的廣泛性使巡航導彈的機動發射能力大大提高。從目前各國裝備的巡航導彈型號看,除陸基巡航導彈需要占領陣地實施發射外,其他發射平台均能在機動過程中實施發射,即使是陸基發射也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