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是指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從陸地、水麵或水下發射的巡航導彈,由助推器推動導彈起飛,隨後助推器脫落,主發動機(巡航發動機)啟動,以巡航速度進行水平飛行;當接近目標區域時,由製導係統導引導彈,俯衝攻擊目標。從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投放後下滑一定時間,發動機啟動,開始自控飛行,然後攻擊目標。目標。從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投放後下滑一定時間,發動機啟動,開始自控飛行,然後攻擊目標。
一、什麼是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是導彈的一種,即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舊稱飛航式導彈。巡航狀態指導彈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後,主發動機的推力與阻力平衡,彈翼的升力與重力平衡,近於恒速、等高度飛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單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其飛行彈道通常由起飛爬升段、巡航(水平飛行)段和俯衝段組成。
二、巡航導彈的特點及其應用
巡航導彈與其他導彈相比具有三個主要特點:首先,它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各種平台攜載;其次,它射程遠,飛行高度低,攻擊突然性大;第三,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毀能力強。
盡管巡航導彈優點眾多,但是它同時也存在一些弱點。巡航導彈上計算機係統內輸入的地貌數據信息(信息是從空間獲得經處理後的地貌照片)精度不高,導彈上的測高儀會受到幹擾的影響,難以保障導彈對小丘陵等的繞障飛行。巡航導彈係統本身會由於地形、季節、天氣變化和輸入信息老化而迷航。巡航導彈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其彈道呈直線,航線由程序設定,無機動自由,在目標區域巡航導彈無垂直機動,用簡單方法即可有效地同其對抗。巡航導彈的全球衛星定位係統特別容易受到幹擾。
盡管巡航導彈還存在很多不足,但作為一種遠程精確製導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巡航導彈已成為以“非接觸精確打擊”為主要特點的新作戰思想的重要支柱,在高技術局部戰爭及軍事衝突中發揮了重要的威懾和殺傷作用。2008年,全世界共生產和裝備各種型號的遠程巡航導彈約8000枚,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俄羅斯。未來,巡航導彈將被大量裝備和使用,這使巡航導彈防禦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
巡航導彈問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於1944年6月開始裝備世界上第一種V-l巡航導彈。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都在V-1導彈的基礎上,研製各種巡航導彈。
到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精確製導技術的發展,巡航導彈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美軍先後研製出了軍BGM-109“戰斧”式巡航導彈等一批導彈,前蘇聯研製出了SS-N-21、SS-N-3C巡航導彈,以及SS-X-4陸射巡航導彈等。在20世紀晚期的局部戰爭中,這些巡航導彈大顯身手。
在1991年1月17日淩晨爆發的海灣戰爭中,美國首先運用了54枚“戰斧”巡航導彈對伊拉克境內的指揮中心、防空設施體係以及政府首腦機關等重要目標進行了首輪的有效打擊。
到海灣戰爭結束,美國共向伊拉克境內發射了228枚巡航導彈,為多國部隊戰機對伊拉克的大規模轟炸鋪平了道路。此後,美國又於1993年1月17日、6月27日,1996年9月3日到4日,以種種借口,向伊拉克發射了113枚巡航導彈,對伊拉克境內的核設施和情報大樓等目標進行了打擊。1995年9月10日,美國海軍從亞得裏亞海域的巡洋艦上向波黑塞族的防空陣地發射了13枚“戰斧”巡航導彈,重創塞軍的指揮控製係統。
1998年12月17日,美英兩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反對,又一次尋找借口發動了代號“沙漠之狐”的軍事行動,對伊拉克進行了曆時70小時、連續4輪的較大規模的空中打擊,共向伊拉克發射了325枚“戰斧”巡航導彈和90枚空射型巡航導彈,對預定好的防空陣地、共和國衛隊等120個目標進行了空襲。據報道,僅在17日到18日淩晨的第一、二輪空襲中,就分別向伊拉克發射了167枚和13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AGM-86”巡航導彈。第一輪空襲僅持續一個多小時,就使伊拉克的50多個既定目標遭到了極大破壞。
1999年3月24日晚,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對一個主權國家南聯盟發動了長達78天代號為“盟軍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在首輪空襲中就運用了停泊在亞得裏亞海域的美軍艦上的30餘枚巡航導彈,對南聯盟境內的縱深目標進行打擊,僅在第一階段的空襲中,就發射了300餘枚巡航導彈,對南聯盟的重要固定戰略目標造成了極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