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合理也對,讓企業能夠輕裝上陣,減少負擔。
說不合理也對,對於派遣職工來說,做同等的工作,卻拿不到同等的福利。隻要稍微想一想,他們就會覺得心寒,就會產生倦怠感,就會對他所工作的企業,產生厭煩的心理。
在工作上的表現,就會有消極怠工,脾氣暴躁等等反應。
不過,這種反應也不是不能解決。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讓這些派遣工,接觸不到正式員工。沒有了對比,正式員工不會產生優越感,而派遣工也不會因為被優越而不爽,最後不好好工作。
當然,大企業選擇放棄承擔工人的養老。這一部分的養老壓力,就會擠壓到別的地方。會對社會產生不少的壓力。
不過,產生就產生唄,誰管呢。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我還活著呢不就好了。
林彥隻聽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他的英文口語水平比較差。不是他怕露怯,而是他想表達清楚一件事,是比較難的。
雖然說有可能他表達的並不清楚,對方卻領會了的這種情況。但是,這種情況下,如果發生什麼理解上的誤會,那樂子可就大了。
岸本約翰應該是一個長期在美的日本人,雖然說英語說得很溜,但是還是有一些日式英語的口音。
其實,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說英語都會有口音。日本的日本味口音,中國的中國味口音,印度的咖喱味口音。歐洲各國又各有區別的口音。
就算是在英美這種以英語為主流語言的國家,也還有倫敦腔和蘇格蘭口音呢,還有加州方言,德州俚語呢。
大家能夠聽懂,本來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語言這種東西,如果兩個團體,長時間不交流。就算是出自同一個樹幹,也會變成兩個越來越遠的枝椏。
別的不說,就說中國台灣的國語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雖然說八十年代,大部分的台灣居民,不是來自中國大地的五湖四海,就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人們的後輩。
這算是出自同一個家庭了吧。但是,經過幾十年相對隔絕的發展,雖然說還能互相聽懂。但是,口音已經相差很大了。
再過個幾十年,到了二十一世紀。這邊的人聽那邊的人覺得他們所有人說話都娘娘腔,而另一邊的人聽另一邊的。覺得他們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怪腔怪調。
真的很奇怪,但是也不要太奇怪。
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南方,早就已經很普遍了。
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百裏聽不懂。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樣子了。
當然,隻要交流的夠多,大家不光口音都會趨同。連帶著生活方式都會趨同。
任何企圖阻擋文化融合的舉動,都是徒勞無功的。隻要想發展,想要跟隨這個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腳步。就必須學習別人的有點,而學習必將帶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