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如果知道了小胖墩的想法,一定會覺得羞愧的。說得難聽一點,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大自然的搬運工。並不算是一個真正優秀的遊戲製作人。這種感覺,就像是他還沒有重生的時候,供職在某國內手遊開發商的那段時間,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搬運。隻要遊戲排行榜上,出了一個新的暢銷遊戲,他們這所公司,就會很用心的開始研究。然後,幾乎百分百的製作出一款核心玩法不變,但是,換了一個皮的手機遊戲。
若是,這款換了皮的手機遊戲,在能夠套上一個火熱的知識產權,基本上就可以坐著數錢了。一些娛樂公司,顯然也知道手遊賺錢了,所以,他們會在推出一款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同步開始推出一款手機遊戲。穩賺不賠,幾乎是沒有賠本的時候,都能賺個盆滿缽滿。
當然,林彥不知道最終中國的手遊會走多遠。這種事情,到底是常態,還是一陣陣痛。所有的手機遊戲玩家,會不會因為粗製濫造的手機遊戲。而像是這個世界,美國電子遊戲玩家們那樣,對這個行業徹徹底底的失望,失去了信心。從而讓這個行業幾乎消失。
話說回來,林彥雖然不喜歡那段時間。但他還是有些覺得,這真的有國內玩家群體,自作自受的嫌疑。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曾經也有一段製作電子遊戲的巔峰時期。林彥幾乎就是那個時候入行的。那時候幾乎每一個從業人員,都有著夢想,都有著製作一款好遊戲的心。盡管,因為資金等等的原因,最終的遊戲成品,他們可能並不是特別的滿意。但是,那時候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很有誠意的。
不過,與當時熱忱滿滿的遊戲製作者們不同。當時的玩家們,卻都鍾愛免費遊戲。電子遊戲,對於他們,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娛樂消遣。一款遊戲賣幾十,嫌太貴了,就不買了。
在這種消費心態的驅使下,就出現了大量的盜版商。甚至一款遊戲火遍整個中國,名頭傳到了國外,在國外的遊戲展上,獲得了大獎。但是,遊戲製作組的人,卻依舊節衣縮食,在瀕臨餓死的邊緣徘徊。
當時中國遊戲的質量,其實並不比國外的“大作”差。甚至畫麵還有超過。不過,隨著一款像是《ET外星人》一般的遊戲——《雪獅》,本就脆弱不堪的中國電子遊戲,就完完全全的死掉了。
之後,就是網絡遊戲的時代了。
再之後,就是“免費網絡遊戲”的時代了。
中國的玩家,也算是求仁得仁,能夠“一分錢不花”,就可以“免費玩遊戲了”。
當然,遊戲是不可能真正免費的。運營商和製作團隊,也是要吃飯的。當時,不知道那個遊戲,率先借鑒了鵝廠的“小額連續支付”模式,在遊戲內開了商城。
利用玩家的攀比心理,還有玩家之間的矛盾,搞出了諸多可以炫耀,可以在世界頻道上“刷喇叭”,互相對罵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