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這些社會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為社會。
第三,社會的基礎和本質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決定其餘一切社會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著其他社會關係的性質,從而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就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生產關係,就沒有社會關係;而沒有社會關係,便沒有社會。
第四,社會是一個曆史的產物,即“一個處於一定曆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係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係的總和同時又標誌著人類曆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社會是曆史的、具體的,不同曆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不同的特征。
綜上觀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觀不僅為研究社會互動提供了指導思想,而且為界定社會概念指明了根本方向。
4.本書對社會概念的界定
翻開社會學的教科書,對社會概念的定義,幾乎所有的著者都有自己的界說,但都承認社會概念含有這樣一些內在的含義,例如,“社會在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是具體的,“處於特定區域和時間”;社會“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毫無疑問,這些是社會概念的主要內涵,也是我們建立和形成比較統一的社會概念的思想基礎,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應當看到,國內國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從不同角度來界定“社會”概念的內涵。例如,譚明方認為,在我國,許多研究者常常把“社會”較多地理解為一個“空間”意義上的概念,而忽略了它更本質的意義是作為一個在人們“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活動共同體”的概念。同樣,在我國許多研究者對“社會”範疇的理解中,似乎“宏觀的”(共同體)才是“社會”,而“微觀的”(共同體)則不被看作是“社會”。其實,這是對“社會”範疇的誤解。因此,對“社會”這個範疇如何來作表述,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它的“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活動共同體”這個本質特征,以及更準確地反映它既包含“宏觀社會”,又包含“微觀社會”的共性特征,是值得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不言而喻,這種看法很有見地。又如,日本富永健一區分兩種類型的社會概念:廣義的社會是指由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創造出來的事物的總和,它是與對於人來說是外在之物的自然相對應的。廣義的社會是指把科學研究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時所說的社會。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狹義的社會則與此不同,它是指人與人之間在一定空間持續的相互行動的積累,形成了一種社會關係體係,在他們之間有內外區別的共屬情感。由上可知,日本富永健一對社會概念所作的廣義和狹義的界定和理解,為我們界定和理解社會概念提供了較好的路徑和方法。當然,如何表述廣義和狹義的社會概念的內涵,至今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那麼,本書又是怎樣界定社會概念的呢?亦是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來界定社會概念。
廣義的社會是指處於一定曆史發展階段上,以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為基礎並按照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行為規範而發生交互活動的人類共同體。
廣義的社會含義表明:第一,社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曆史的,即總是屬於人類曆史發展中的一個特定階段,並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經濟形態的曆史形態表現出來。對此,馬克思作了最透徹的分析。
笫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係統最基本的要素,沒有人便沒有社會。
笫三,社會的基礎和本質是生產關係,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基礎上,是人們的一切社會關係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關係。人們在交互活動中總是以一定的集合方式結成一定的群體,例如階層、階級、氏族、部族和民族等,並按照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行為規範而發生交互活動,進而形成整個社會係統。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和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第四,社會作為共同體,不僅是人類的生活共同體,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活動共同體。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