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角色理論的研究視角——社會互動(1)(1 / 3)

一、社會互動的含義及其理論

角色理論是從互動理論中發展出來的。因此,研究社會互動的含義、理論以及互動和角色的關係,自然就成為角色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

(一)社會互動的含義

一般認為,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Simmel)在1908年所著的《社會學:關於社會交往形式的研究》一書中最早使用社會互動(socialinter action)一詞。稍後,在美國形成了相關的學派和係統理論。社會互動在社會上被廣泛地引用,但不同的學者研究角度不同,對社會互動內涵的理解亦頗不一致,大致有下列幾種觀點。

1.社會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群體之間的交互影響

萊特(E.B.Reuter)和哈特(C.W.Hart)在其《社會學導論》一書中說:“社會因素交互影響,結果導致人性與文化之產生者,稱社會互動。”

2.社會互動是指通過符號使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過程

著名代表有米德(G.H.Mead)的符號互動論、麥瑞(F.E.Merrill)等人的溝通互動論。麥瑞說:“社會互動是建立於溝通的基礎上……個人藉溝通之媒介而與他人互動。此種活動之結果,即社會互動之廣大包含的過程。”

有的學者認為,溝通即互動,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的溝通過程就是互動過程;有的學者認為,互動比溝通內容更為廣泛。社會互動是指“當兩個以上的人互相接觸時所發生的一切,以及行為上的變化”。

3.社會互動是指個人與其自我之間的互動

在他們看來,當一個人在室內致力於一個問題解決時的自言自語,即可被視為此人在與其自我——社會客體發生互動。而此時的行動者即可被視為正處於社會互動之中。

比較觀之,上述幾種觀點均從微觀的角度或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理解社會互動,認為社會互動,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感作用或行為相互影響。

中國台灣學者龍冠海把社會互動理解為社會過程。他在《社會學》一書中說:“社會過程是人類社會文化或團體生活的有連續性的或有交互作用的動態關係。這種動態的關係有縱橫兩方麵。從縱的方麵來觀察,我們所看見的是曆史的演變或社會文化一連串的變遷。從橫的方麵來觀察,我們所發現的是人與人或團體與團體彼此發生關係的各種方式。前一種過程或縱的動態關係,我們稱為社會變遷,後一種過程或橫的動態關係,我們稱為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是社會學基本的分析單位,它不僅是微觀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課題,而且也是宏觀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從微觀上理解,社會互動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產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從宏觀上理解,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以及社會各個基本要素(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發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對社會互動內涵的研究方麵,人們對前者往往強調較多,而對後者則常常強調不夠。

(二)社會互動的理論

西方社會學家對社會互動進行多方麵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論,如米德的符號互動論、布盧默的象征相互作用論、戈夫曼的擬劇論、霍曼斯的社會交換論和加芬克爾的本土方法論等。上述這些社會互動理論,雖然不能囊括社會互動理論的全部,但卻能反映社會互動理論的基本麵貌。這些社會互動理論較多的是從微觀角度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特別是從行為、心理、自我、符號、意義、角色以及互動的技巧等不同的角度上,研究社會互動的條件、方式、作用、情境和過程。這對我們通過社會行為來認識社會關係、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僅從微觀角度上分析是不夠的,還要從宏觀角度上分析,這樣,社會互動的價值才能得到全麵的體現。

二、社會互動的兩極

社會是由人群構成的最大群體,個人則是社會或群體的最小單位,社會與個人分別代表人類社會的大小兩極。

(一)角色與個人

社會上沒有抽象的個人,隻有承擔著各種社會角色的個人。社會角色既是個人走向社會的起點,又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結點。

1.社會學中的個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