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當我們翻開中國企業家創業史這浸透著汗水與心血的篇章時,我們就會發現,當今叱吒風雲的巨頭企業中,幾乎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曆了血雨腥風的考驗和艱苦卓絕的奮鬥才崛起的。當年,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誌為了發展壯大聯想,睡車棚、倒彩電、頂風雪、冒嚴寒,用一腔不滅的激情和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鑄就了聯想成功的豐碑;巨人集團的創始人史玉柱為了研製M-6401漢卡,艱苦鑽研150天,憑借著20箱方便麵和昏天黑地的工作終於將第二代漢卡研製成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奉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讓企業轉危為安。現在國內諸多著名企業都在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包括奉獻精神在內的企業精神,其結果是大大提高了企業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路前行,冷暖自知
多年來的含辛茹苦,隻有我們自己與親人才真正知道。一聲辛苦了,會使人淚如雨下,隻有華為人才真正地理解它的內涵。活下來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對著名跨國公司的能量與水平還沒有真正的認識。現在國家還有海關保護,一旦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中國還會剩下幾個產業?為了能生存下來,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人員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拚命地追趕世界潮流,我們有名的“墊子文化”,將萬古流芳。我們的生產隊伍,努力進行國際接軌,不惜調換一些功臣,也決不遲疑地堅持進步;機關服務隊伍,一聽槍聲,一見火光,就全力以赴支援前方,並不需要長官指令。為了點滴的進步,大家熬幹了心血,為了積累一點生產的流動資金,至今絕大部分員工還住在農民房裏,我們許多博士、碩士,甚至公司的高層領導還居無定所。一切是為了活下去,一切是為了國家與民族的振興。世界留給我們的財富就是努力,不努力將一無所有。
華為經曆了8年奮鬥產生和日漸完善的企業文化,認真研究了中國企業的優勢與劣勢,實事求是地擬出了實現管理的大綱,使群體奮鬥在華為成為堅實的基礎和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上,才有可能長成茂盛的莊稼,它孕育著無數的英雄,百萬雄師過大江,是一代中國青年的寫照。
中國長期受中庸之道的影響,雖然在尋求穩定上有很大貢獻,但也壓製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成長,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充分地發揮,無法實現對社會的牽引和貢獻,或者沒有共性的個性對社會形成破壞。因此,發展中的中國特別需要英雄群體來推動火車頭的前進,這種渴求為每個人的成長提供了機會。華為將自己的目標選定為向世界一流公司靠攏,而現在差距又這麼大,更迫切地需要英雄,需要那種群體奮鬥的英雄,那種勇於獻身、無私無畏的英雄。所有有誌的熱血兒女都應為中華的振興而奮不顧身。獻出你的青春,獻出你的熱血,擁抱你的事業,享受奮鬥的人生。
——摘自《在公司研究試驗係統先進事跡彙報大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從當初籍籍無名的深圳企業,到如今成為全球前五大通信設備商,華為用了20年的時間。而其中,華為的國際化之路走了近15年。可以說,華為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與犧牲。華為內部著名文件《天道酬勤》中說,很多人感到不解:“華為為什麼能活到今天,華為為什麼能活下去?”答案是: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麵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隻能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隻有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麵對部分公眾對於華為“墊子文化”等精神的質疑,任正非的這次講話可謂給出了一個有力的回擊。任正非在不斷強調自身的弱小與同頂級企業的差距的同時,再次重申華為企業文化的原點:“不奮鬥,華為就沒有出路。”並在內部員工層麵實現了高度統一的認識。隨著這次講話流傳開來,華為對“艱苦奮鬥”精神的堅持很快贏得了社會公眾的支持,而原先的指責之聲也日漸沉寂了下去。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立的華為,成長速度非常快。華為以大市場、大科研、大係統、大結構為目標,建立了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體係和服務網絡。1995年時,華為有1750名員工,其中1400多人受過本科以上教育,有800多名博士、碩士。在公司全體人員中,研究開發人員占40%,市場營銷人員占33%,生產人員占15%,管理人員占12%,這是一個良好的倒三角形組織結構。按照計劃,1996年的華為發展到2500~2600人。華為已經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營銷網絡及延伸到美國和香港地區的采購網絡。同時,在市場銷售的激烈競爭中,一支久經考驗、高素質、高水平的企業管理隊伍也被逐步磨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