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今天靠的是員工

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矽穀的繁榮,也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發展。華為也是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我們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秉承20世紀60年代“兩彈一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拚搏奉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鑽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也沒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墊子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幹,這就是華為“墊子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墊子已隻是用來午休的,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載的老一代華為人的奮鬥和拚搏,是需要我們傳承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服中心的員工們,用青春和心血鋪就了華為成功的道路。不管冰天雪地、赤日炎炎,在白山黑水、崇山峻嶺中,沒有日夜的概念,終年奔波在維修、裝機的路上,用戶的需要就是命令。嚴冬由於雪堵住了道路,一天七八個小時坐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車上;炎夏擠在蒸籠般的超載長途車中;大年三十爬上高高的鐵塔,為了維修在研究、生產中的一點點小問題。當我們坐在溫暖的辦公室內,他們卻因為趕不上車,在車站外麵等候;當我們一遍一遍受到培訓,增加晉升機會的時候,他們卻因公司發展太快,服務工作跟不上,一直待在遠離公司的地方,一待就是兩年沒有回來一次;當我們與家人團聚時,他們卻在遠離公司的地方,堅守崗位。不站好這班崗,哪有市場。他們不斷地守著我們早期有故障的產品,不敢停歇一會兒,以確保公司信用,在新技術方麵跟上公司的發展。當他們打電話向公司求援時,卻受到“明白人”的斥責,說他們水平不高。我們這個時代最崇高的是責任心,最可貴的是蠟燭精神,他們照亮了公司卻消耗了自己。多麼偉大的人格,多麼高尚的情操,當我們取得輝煌時,他們仍然像螢火蟲一樣默默地發光。

不要把學習英雄停留在口頭上,要真正用心去學習。用服中心員工向我們展示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華為精神,隻有它才會生生不息,把我們帶向繁榮。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有幾千名可愛的員工,用文化連接起來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無窮的。我們今天是利益共同體,明天是命運共同體,當我們形成內耗小、活力大的群體的時候,當我們跨過這個世紀形成團結如一人的數萬人的群體的時候,我們抗擊風雨的能力就增強了,可以到國際市場的大風暴中去搏擊。我們是不會消亡的,因為我們擁有我們自己可以不斷自我優化的文化。

——摘自《在春節慰問團及用服中心工作彙報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華為於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50多名華為人開始了充滿艱險的創業之路。一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段,庫房、廚房也設在同一層樓。十幾張床挨著牆邊一溜兒排開,床不夠,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開發人員,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張泡沫板、紙板,席地而臥,睡一下,醒來接著幹,包括公司領導也是這樣。整層樓沒有空調,隻有吊扇,在高溫下作業,經常是汗流浹背。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燈就睡。四周老化測試的機架,設備上一閃一閃的信號燈,高頻電流的振蕩聲,伴隨著枕戈待旦的華為人進入夢鄉。

有時睡到半夜,突然來車到貨,不論是很重的蓄電池,還是機櫃,都立即起來,卸完再睡。大多數人以此為家,領料、焊接、組裝、調試、質檢、包裝、吃飯、上廁所、睡覺都在這一層樓上。除了到外協廠及公司總部外,不少人一連幾天都沒下過樓,有時候連外麵天晴天陰,有沒有下雨都不知道。

沒有包裝工段,也沒有搬運及包裝臨時工,設備測好後,臨時叫上在場的幾個人,不分工人、工段長還是經理,也不分大專、本科還是碩士、博士,大家一起包紙箱,裝入木箱再釘上邊角鐵,然後四五個人一起抬起機櫃箱,裝車發貨。當時華為的員工都開玩笑自稱為“鄉民”,經理就叫“鄉長”。市場部招的新員工,一般都要先到總測工段實習,即先當“鄉民”,經過培訓後,才派出去。美國有著名的“西點軍校”,華為人則自豪地稱這是進華為的“西鄉軍校”。

拓展透析

河南省冬夏棗茶總公司就是由無數創業者並肩奮戰的奉獻精神鑄就而成的。總公司的前身是內黃縣釀酒總廠,1990年,由於經營不善等原因,酒廠一直處於半停產狀態。困境中,王富安臨危受命,成為這個半死不活的企業的當家人。走馬上任後,王富安感覺肩頭重擔在壓,絲毫不敢鬆懈,為了盡早將酒廠扭虧為盈,他帶領整個領導班子日夜奮戰在生產第一線,卻從沒有領過加班費和補助,這種以身作則、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為全廠職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以至於在企業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職工們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技術;出差在外的購銷人員為了節省資金,在最簡陋的旅館中構思著最宏大的銷售計劃……就這樣,在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廠當年便扭虧為盈,成為年產1.8萬噸的中國最大的棗肉飲料生產廠家。它的成功,飽含著以王富安為首的新一代領導班子艱苦奮鬥、犧牲小家顧大家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