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父母當平居無事,宜先將本縣鄉居土民,作有柄手牌式一麵,寬六寸、長一尺二寸,白粉油麵。每家照樣做來,上書本家某人年若幹歲,麵色紅白,有無疤麻,男幾口,孫男幾口〔一〕,官票字芊A各家領去。待聲息將近,四麵各照四門進入,守門官吏於門外照牌點查,婦女隻驗兩足。若有麵生之人,牌上無名,或年貌不同,實時擒挐送審〔二〕,以防奸細夾雜進入,為賊內應。
校勘記
〔一〕來鹿堂本、《初編》本無“男”字。
〔二〕“挐”,來鹿堂本、《初編》本作“拿”。
一、城外居民,年五十以下、十八以上,各以方麵,分記姓名於城垛粉壁之上,以備臨時各認信地。此事倉卒做不得,須預安排。
一、城門將閉之時,守門官將城中流來閑人,仔細搜索。除各家正身及有力家仆深信同心者不妨留用外,其餘三年內寄住傭工作仆,及老幼不堪費人養活,應逐出者,盡數逐出。蓋賊欲攻城,每每先托心腹之人,與傭工作仆,探聽消息,默觀道路,預備開門,發火放監。師伍之陷歸德,可鑒已。賊無內應,雖開門不敢徑入,此守城第一緊要者,慎之慎之!
一、本縣倉積,須有穀豆二萬石以上,方為寬綽,雖遇凶年,人不至相食。決不可一半在外,即放在外,許借不許賑,救死不救饑。即借,春出秋必收;即收,利必加三還。縣倉名為預備,非但救荒年也。城一被圍,缺食五日,豈能食紙煮靴,羅雀掘鼠哉!安慶緒據邯鄲,郭子儀與九節度圍之,城中食盡,一鼠值錢四千。倉廩萬分要務,此圍城第一緊急者。但遇小民告賑,衙蠧開端,一時申請賑借,放出再不催還,到那兵荒馬亂之時,百姓死活,誰能相顧?但遇小饑中饑之年,上司輕動倉糧,本縣士夫不可不以此意強止之。萬曆甲午春,鬥粟百錢,江夏劉初陽父母以失意去任,猶叮嚀雲:“無開倉。”署印吳二守至,在官三月,不敢指言,卻將倉穀六千盡散於人,甚者饋送縉紳,不分貧富。倉廩一空,奸貪小人,十分歡喜。明年大饑,人相食,穀至今未完〔三〕,餘紀之以誌感恨。
校勘記
〔三〕“完”,《初編》本作“還”。
一、城中寺廟空閑之地,或有甜水之泉,務須添井三五十眼,以備城上城中緩急之用。
一、賊入境先搶鄉村,一則燒毀房屋,奸汙婦女;二則殺其老幼;三則搶其財帛糧食,資其供給食用;四則驅逼丁壯男子攻城。鄉村集店之人,既無山莊,又無地洞,何處逃生?若賊在五七百裏外,聽得聲息,速諭鄉民,早將家中用度糧食、柴草、牲口、家火、箱櫃,盡數搬入城中,不止救了全家老小。賊見四野無糧,豈能四五十裏外搶別縣之飯食,攻我縣之城池哉!即使鎖房埋窖,不過為窮人掠搶之資,一入城中,誰能救久圍之性命乎?早見豫待,清野招民,在敏果之縣主耳。若催到不從,門閉不許放入。
一、富足人家聞有聲息,將各莊積聚收入城內。城困之時,但有不足者,不分親疏,除自己足用外,盡數借貸與人。救緊急之性命,百倍陰騭;借眾人之精力,萬分保障。仍將所借記一簿籍,令本借親筆畫押,人有良心,得命之後,誰不補還?如不補還者,官為加倍追償,決不相負。不然,自己亦不得受用也。
一、賊一近城,四關民居,先受其害。房屋得折毀者自行折毀〔四〕,可焚燒者送入城中,賊去之後,尚得再蓋。若舍棄以為賊資,彼折其梁檁填架海壕〔五〕,取其草束攻燒城門,內外不便。古人守城,先將城外積聚一切焚毀,正恐借資也,萬萬無忽!
校勘記
〔四〕二“折”字,來鹿堂本、《初編》本俱作“拆”。
〔五〕“折”,來鹿堂本、《初編》本俱作“拆”。
一、父母官為主守,居中調度。城上分為四麵,一麵守正一人,守副二人,俱以佐貳丞尉。或大小鄉官舉監老成練達,執法嚴明者為之,處斷一麵之事。練成民壯二十人,督率城眾,教演守法。守城原是軍法,欲救一城性命,難做一些人情,主守者須借之威權,以便行事。寬緩柔懦,避事徇情之人,決不可用。蓋一麵稍疏,三麵雖嚴,何救於一麵之失?一城萬口之命,付於守城之人;守城數千人,付之十數個守者,何等關係,可不擇人?
一、賊之攻城也,有七乘:乘我之倦,如日夜勞苦,神疲力竭之類;乘我之怠,如日久心安,官不戒訓,民不恐懼之類;乘我之忽,如風雨雪夜,賊遠賊稀,思想不到之類;乘我之無備,如兵刃不利,矢石不足,火炮缺乏之類;乘我之疏,如城有單薄,地有平陂,外有攻衝之資,內有不備不具之類〔;乘我之緩,如往日遲心怠意,一時招架不及,手忙腳亂之類。此七乘者,城之安危所係,不可不慎也。
一、賊在城外屯聚,以逸待我之勞,以飽待我之饑,以寧耐挫我之銳,以優遊懈我之心,聲言解圍以安我之意,聲言增兵以寒我之膽,乍動乍靜以疲我之精神,緩進零衝以耗我之氣力,忽散忽聚以老我之智謀,築壘增柵以示彼之持久,我意已定,一切勿動。內門須閉,須留甕門,不時開閉。練就敢死士三、五百人,重加賞犒。三更以後,我軍與賊一樣打扮,自有暗號,乘其困倦,密砍其營。放大炮、鳥銃,令其驚起,自相亂殺,吹角聲而散。五鼓點名,令隊長認進,謂之鬼兵。鬼兵三兩行,賊已防備,後卻用排燈,將灹炮、鳥銃、佛郎機前棘大撓擾之。若有積聚,乘順風用油薪縱火焚之。如此三兩番,賊自不能存也,其委曲〕不具詳〔六〕。
校勘記
〔六〕底本原缺一頁,今據來鹿堂本、《初編》本補足原文。惟“賊已防備”句,《初編》本“賊”作“則”,然推上下文意,來鹿堂本似較通順,故從之。
一、賊欲攻西,先在東麵熱混,撤得人護東門,則西麵必鬆,他卻一枝兵乘機一擁,自西登城,謂之聲東擊西。聲南擊北,聲晝擊夜,聲晴擊雨,總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八個字耳。兵法:擅離信地一步者斬,城上之人,分定人數,各照粉壁,日夜防守,不許越過一垛。麵目隻向外邊看城下,賊如攻東,雖十分緊要,三麵之人,安定不移。城中有遊兵,多者千人,少者六、七百人,最少亦不下三、四百,立一中軍統之,常在隅首屯聚,以防策應。東麵緊急,放大炮三聲;南麵緊急,擂大鼓;西麵緊急,急撞鍾;北麵緊急,速鳴鑼。遊兵火速向緊急之方齊力防護,一千者分為兩應,以備兩麵受敵。六百、四百人少難分,看賊勢緩急,緩者六百、四百亦可分為兩應;急再行催促,全調專守一麵,極力防護。若更有餘人,一城樓屯聚三、四百。賊急而人不足,再調一枝,似更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