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高溫天氣的防範與自救(3 / 3)

高溫適應和耐熱鍛煉

人體對不同溫度的反應不同,而提高耐熱能力重在耐熱鍛煉。許多實驗證實,人體的熱耐受能力與熱應激蛋白有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與受熱程度和受熱時間有關。經常處於高溫環境中,熱應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以後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進一步的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所以是進行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經過耐熱鍛煉,使得人體能自然適應即將到來的炎熱的夏季。對人體來說,高溫適應有兩種類型:短期內高溫暴曬或運動訓練後,出汗量便增大,進而獲得耐高溫性,稱此種適應類型叫短期高溫適應。與此相對應的另一種類型是長期高溫適應,即發汗量少,見於在高溫環境下生存的熱帶居民。在一天內,進行1~2小時的高溫暴曬,連續進行幾天,2周之內就可以完成短期高溫適應。一般來說,其效果第二天就會顯現出來。如停止高溫暴曬,適應效果在一周或一個月之內就會消失(脫離適應)。

“初夏耐熱鍛煉辦法”

每天抽出1小時左右進行室外活動,可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度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鍛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目的,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但也不可過分,尤其當氣溫高於28℃,濕度高於75%時,要減輕運動量,以防中暑。同時,在這一時段內,要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是比黑夜長,每天地麵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麵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麵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也就感覺最熱了。再往後,地麵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麵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人體感覺最熱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保證人體經絡氣血流通,則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是調養身體,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那麼,在三伏天我們該如何調養身體、增強體質呢?“三伏天”該如何調養身體飲食方麵,三伏天容易導致人體火氣上升,表現出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食物的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祛火良品。另外,夏天酷熱高溫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所以宜食酸性食物,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少量辛辣之品確實有增進食欲的作用,但是辣椒、花椒吃得過多會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另外,夏季氣溫高,人體消耗大,不宜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遊泳是夏季最好的健身項目,遊泳不但可以達到全身鍛煉的目的,而且可以起到降暑的作用。其他如泡溫泉、健身操、瑜珈以及機械鍛煉等都是不錯的室內運動健身項目。在早晚日照不是很強的時候,一些適量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散步、網球、騎單車等對健康也是很有益的。最後提醒,三伏天健身體能消耗巨大,運動時需及時喝水,提防發生中暑。

炎熱天氣讓市民見識了夏天的威力,空調帶來的涼爽,祛暑的冷飲、啤酒,晚上乘涼時的夜宵都備受大家的青睞。不過,消化科專家認為,這些也都是引發夏季腸胃病的因素,所以,在享受清涼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適量,免得夏季腸胃病找上你。

夏季預防腸胃病

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也是常見腸胃病中的一種,它發病一般很突然,而且易在群體中流行,尤其是在食堂、飯館等,患者會上吐下瀉、出現高熱。食物中毒來得快,如果不良食物吃得多,就有可能出現休克,需要馬上就診。夏季在外就餐要選擇條件較好的飯館,不要隨便在街邊攤點吃東西,接受送餐也要選擇正規的公司。剩下的食物一定選擇熱透再吃,腐敗的食物,尤其是水果絕對不能吃。

2.嘔吐

急性腸胃炎的原因較多,可能由不潔食物、不潔飲用水和著涼引起,夏天人常在空調房子裏生活,身體抵抗力會變弱,這時感染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症狀包括水樣腹瀉和嘔吐,病情嚴重時會造成身體脫水,出現危險。所以應該及時就診,用輸液來調整電解質的失衡。

3.副傷寒

副傷寒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染,在飲食不衛生或吃了汙染的食物時會出現。另外夏季天氣較熱,消化液被大量的水分稀釋,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身體更“脆弱”。副傷寒的表現主要包括:拉稀,發熱且在服用退熱藥物後仍然沒有好轉,白細胞下降等。所以,在有腹瀉、高熱時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有副傷寒的可能。

4.細菌性痢疾

它在夏季急診中最為多見,發病症狀同樣是發熱、腹瀉等,有的時候有膿血便,病人會有排便排不幹淨的感覺,身體太好或者太差的人可能不會發熱。細菌性痢疾會通過病人吃剩的食物、手接觸和汙染過的食具、物品等傳染給其他人,所以,密切接觸者也要及時就醫,這樣有利於盡早確診。

5.急性胰腺炎

因為夏天白天變長,人更喜歡在夜晚聚餐、燒烤,喝啤酒或是喝大量的飲料,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胰腺的負擔,有時會出現急性胰腺炎,發作的時候像刀割一樣疼痛,嘔吐、腹瀉,患急性胰腺炎時非常危險。

6.真菌性腸炎

在夏天,食物容易腐敗,再加上喝水多,消化道內正常的消化液被稀釋,所以腸道和食管中真菌滋長,腫瘤病人抵抗力弱也容易並發這類疾病。為了抵禦夏季高溫燥熱,很多人在睡覺時習慣性地使用一些“小技巧”,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幫助睡眠。其實不然,以下一些習慣性做法很有可能傷害到自身的健康。

夏季睡眠降溫誤區

1.睡前用涼水抹涼席

夏季有睡涼席習慣的人,臨睡前總喜歡用涼水把涼席、草席、竹席等抹濕,認為這樣入睡會涼快些。其實,炎夏天氣,人們不停地出汗,在睡床不幹燥、空氣濕度大的情況下,再用濕布抹涼席,會進一步加大睡覺環境的濕度,很容易滋生細菌。要知道,人出汗時毛孔是張開的,如此一來,真菌及其他細菌更易侵襲人體,使人生病。

2.躺在地上睡覺

夏天有人喜歡在水泥地板上或草坪上睡眠,水泥地麵幹燥,但既涼又硬;草坪雖柔軟,但比較陰暗潮濕,睡在這類地麵上易發生感冒、風濕性關節等疾病。

3.開著電風扇、空調睡覺

很多人為“貪圖”涼快,在睡覺時開著電風扇直吹或者是將空調的溫度調得很低,這樣是“涼快”了,可是危害也不小。因為入睡後,人體的血液循環減慢,抵抗力減弱,開著電風扇吹風或過低的溫度,人體極易受涼而引起感冒。

4.光著膀子睡覺

如果光著膀子睡覺,固然能帶給人陣陣涼意,但也容易讓寒熱在體內不均衡,使血管收縮,身體供血量相應減少,易引發胃腸道神經功能紊亂,損傷胃腸道黏膜,進而引起習慣性腹瀉。與細菌性腹瀉相比,這種腹瀉還有疼痛和無力的感覺,嚴重的還會感到胸悶、氣急。如果本身患有胃炎的人,還可能出現便血症狀。

5.涼席越涼越好

涼席並非越涼越好。嬰幼兒最好睡采用燈心草、蒲草、馬蘭草等編織而成的草席,因為他們的神經係統尚未發育成熟,體溫調節功能弱,對冷熱的適應力較差。竹席和牛皮席往往容易使孩子著涼,不宜選用。另外,草席也較適用於老人以及體質虛弱的人。但草席容易長蟎蟲,新草席使用前,最好在陽光下暴曬,反複拍打數次,再用溫水拭去灰塵,在陰涼處晾幹後使用。每晚睡覺前應用溫水擦拭,除去灰塵和汗水。

6.室內潑水降溫

有些人希望晚上能夠睡個好覺,就在室內地麵潑水,以達到降溫之目的。其實這種方法也是不科學的。水分的蒸發要依賴空氣的流通,室內的通風條件遠遠不如室外好,空氣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流通受阻導致水分無法向外散發而滯留在空氣中,不僅使室內濕度增大,使人體感到更加悶熱,且還易讓室內地麵上的細菌和塵埃隨水分飄浮在空氣中,使得空氣比潑水前更渾濁,對人的身體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