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幹旱災害中的自救常識(1 / 3)

當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被風暴和泛濫的洪水襲擊時,另一些地方卻遭受著幹旱的威脅。隨著氣候變暖,專家估計旱情可能至少增加66%。旱情的增加使供水量萎縮,導致農作物生產質量下降,使得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處於危險之中,人們麵臨饑餓威脅的危險越來越高。那麼,當旱災來臨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人體的幹旱機製:人體內有一個幹旱管理機製,在人體缺水時,它會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其運行原則是: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和養分。在水的分配中,身體內的所有器官都會受到監控,嚴格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幹旱管理機製會首先保證重要器官,其他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這時,它們就會發出報警信號,人就會感到口渴。

缺水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缺水對人的影響:由於身體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製於水量的大小,因此身體缺水較嚴重時,新陳代謝功能就會紊亂,出現更多的不適:口幹舌燥、腰酸背痛、頭暈目眩、消化道潰瘍,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哮喘和過敏,導致大腦萎縮,產生記憶力減退、頭疼、疲勞和抑鬱。若是長期嚴重缺水,則有可能損傷認知能力,還可能患上胰島素非依賴型糖尿病。所以,一旦出現缺水現象,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不要在室內吸煙,保持空氣清潔;日常飲食中,注意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多吃蔬菜和水果,並注意加強身體鍛煉。

持續幹旱,怎樣用水資源

開源節流:開源是弄清當地各類水資源的情況,使之都能充分發揮效益。一般來說天然水有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幾類。其中,降水是指雨、雪、雹水,水質較好,但降落過程中也會遭受一定化學氣體的汙染;地表水是降水在地表徑流和彙集後形成的水體,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庫水等,地表水渾濁度較大,細菌含量較高;地下水是由於降水和地表水經土壤地層滲透到地麵以下而形成,又可分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和泉水。淺層地下水是指潛藏在地表下第一個不透水層(地層由透水性不同的粘土、砂石、岩石等構成。透水層由顆粒較大的砂、礫石組成,能滲水與存水;不透水層則由顆粒細小致密的粘土層和岩石層構成)上的地下水,是我國廣大農村最常用的水源,水質好,細菌少。深層地下水是指在第一個不透水層以下的地下水,其水質透明無色,水溫恒定,細菌很少,常被用作城鎮或企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而通過地表縫隙自行湧出的地下水就是泉水。節流提高用水效益,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可以循環用水,比如淘米的水,可以用來洗臉和手,也可以用來衝衛生間等;剩茶水不但有醫療作用還可以用來洗臉、洗腳、洗頭,可以用來漱口除口臭,可以用來除汙,也可以用來澆花草等。合理用水:幹旱時,如果能合理利用山區水或是雪水徑流,我們一樣可以戰勝幹旱。山區水一般渾濁不清,但是經過沉澱之後,就可以為人們所用。持久幹旱後,天空偶爾會有些許降雨飄落。這時候一定要注意收集雨水。關於如何收集雨水,很多居民都有自己的方法。有人發現大多數屋頂和陽台排水溝的雨水經過雨落管流下時,都是沿著雨落管的內壁往下流的。因此,就利用這個特點發明了放在雨落管接頭內部的一個有一定寬度的圓環。通過實驗可以發現:從雨落管流下來的大部分雨水被接頭處的圓環截住,然後流入另外一根通往各層住戶的管子和雨水儲存箱,直到裝滿雨水箱。高層住戶的雨水箱裝滿後,雨水繼續沿雨落管往下流,最後,不僅樓頂的住戶,而且各層住戶都獲得了雨水。基於同樣的原理,還有更簡而易行的方法,有人把一隻氣球通過雨落管邊上的一個小孔塞進去,然後充上氣,可以作為圓環的代替品。同時,雨水清澈,也可以用來日常生活或飲用。

雨水收集器

雨水收集器的一端可以插入現有的建築物的雨落管,另一端則可以接上廢舊的飲料瓶。這樣一來,留下的雨水就可以被收集到飲料瓶中。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水來澆花,在外麵玩得滿手是髒東西的小朋友也可以用瓶子裏的水來洗手。旱災時口渴難耐怎麼辦旱災時實在是口渴難耐,打算到離家稍遠一些的野外去尋找水源,可到哪裏去找呢?

(1)根據地形(地勢)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窪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遊等處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幹涸河床的下麵和河道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幾米左右就能有水。但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水源往往泥漿較多,需淨化處理後方可飲用。(2)根據氣候及地麵幹濕情況尋找水源。春季解凍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凍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後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較高;在炎熱的夏季,地麵總是非常潮濕,或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地麵久曬而不幹不熱處地下水位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汽上漲,淩晨常出現像輕紗似的薄霧,晚上露水重,且地麵潮濕,說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麵的縫隙處有白霜時,說明地下水位比較高。(3)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生長著香薄、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木芥的地方,水位較高,且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篷篙、沙裏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需要淨化;初春時,若其他樹枝還沒發芽,獨有一處樹枝已發芽,說明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點其他樹枝已經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等植物隻生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麵定能挖出地下水來。(4)根據天氣變化尋找水源。清晨靠收集露水可緩解些燃眉之急,此外,天空出現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烏黑、帶有電的積雨雲下麵,定有雨水或冰雹;在總有濃霧的山穀裏定有水源。(5)根據植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夏天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較高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另外,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有水源的依據。(6)直接從植物中取水。在南方的叢林中,到處都有野芭蕉(仙人蕉)。這種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隻需用刀將其從底部迅速砍斷,就會有幹淨的液體從莖中滴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斷糧的情況下,可以充饑。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獼猴桃藤、五味子藤等藤本植物,也可從中獲取飲用水。另外,在春天樹木要發芽時,還可從山榆樹等喬木的樹幹及枝條中獲取飲用水,或從蘆苔、仙人掌及其果實中獲取飲水。這些從植物中獲取的飲用“水”容易變質,最好即取即飲。不要長時間存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木,千萬不要飲用。無論通過哪種方式獲取的水,都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潔。

口渴預防

口渴是人體自身一種獨特的保護機製,它可使人體免於脫水。一般來說,成人每天大約需要2200毫升水,從食物中可獲得1000毫升水,其他的1200毫升則要從飲水中補充,才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當體內水分一旦恢複平衡,這種“保護性”口渴即隨之消失。有什麼方法,能盡最大可能來將各種水收集起來呢?可以在潮濕的沙地上挖一個約20厘米深的碗狀坑,底部放進接水的容器,再在地麵上覆蓋上塑料布,四周用沙土壓好,中間輕壓一塊小石頭,讓塑料布呈錐形下垂。這樣,地下水蒸發在塑料布上遇冷會凝成水滴滴入碗中,這種方法雖然慢但絕對衛生。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幹都含有豐富的水分。早晨起來收集植物葉上的露水或利用植物的蒸騰作用,將塑料袋套在植物的濃密嫩枝條上,紮好袋口收集,也是救急的好方法。找到水源之後,注意不要馬上飲用,最好根據當時的環境及條件,對水源做適當的淨化和消毒處理,否則很容易中毒或染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