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眾誌成城抗旱災(1 / 3)

人們天天遙望天邊的雲朵,盼望能移到天頂來降下“及時雨”,但雲卻不過來。日複一日,結果誤了時機,旱情越來越重,使抗旱鬥爭陷入被動境地。所以,遇到幹旱時,要克服僥幸心理,樹立不靠天、不等雨、全靠我們自己的思想。拿出最大的力量、想出最好的辦法與旱魃作鬥爭。全麵抗旱是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擴大抗旱工作的領域和內容,從主要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轉變到為包括生態在內的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從注重農業效益轉變為注重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從被動抗旱轉變為主動防旱,最大限度地減輕幹旱對整個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其內涵實質是拓寬工作領域,增加抗旱手段,既關注農村,也關注城市、關注生態;變被動為主動,既抗旱於及時,更防旱於未然。

抗旱新技術

1.抗旱技術

RS技術和GIS技術相結合,已成為地球信息提取與空間分析最有力的技術方法。生態環境調控與管理研究,是以自然生態係統結構及人類決策行為的調整為出發點,以幹旱區生態環境結構、功能的分析協調為突破口,以幹旱區生態環境預測為基礎,在係統理論、控製理論和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幹旱區生態環境調控體係的研究。需要利用數據庫技術和多分辨率耦合技術,建立集環境、資源及社會經濟為一體的圖形、影像、數字無縫鑲嵌網絡信息係統;利用地理信息係統和模式轉換模型,建立不同尺度生態環境調控體係和相應的管理模式;利用地理信息係統二次開發技術,集成生態環境信息係統和調控係統,建立具有空間分析功能和可持續發展判別功能的決策支持係統,達到可視化、運行化。無論是生態環境調控與管理的科學研究,還是具體調控對策的製定與實施,一方麵,需要有快速、準確、實時、大範圍觀測的大量信息,作為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方麵,又需要有一種空間數據管理、分析、預測和輔助決策的有效技術,作為技術支持。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RS與GIS技術幫助我們實現了這一願望。

2.抗旱措施

(1)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一要積極做好客水引調工作,各級防汛抗旱辦公室、各級水務局要及早與相關部門聯係,及時將外部的水源引到田間地頭,保證農業灌溉用水需要。二要積極興修應急水利工程。重點搞好平原水庫及坑塘建設,加大抗旱蓄水能力。三要科學合理地開發地下水資源,力求發生旱情時“以井保豐”。四要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多引、多攔、多蓄,以備在發生旱情時用於抗旱。五要積極配合氣象部門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有效開發空中水資源。

(2)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易旱地區應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強農業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旱作節水技術推廣力度,努力提高農業抗旱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噴灌滴灌等旱作節水技術。

(3)搞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各地農業部門將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抗旱第一線,指導農民采取有針對性的抗旱措施,盡力穩定晚稻麵積,切實加強中稻、玉米等作物的水肥管理。積極組織抗旱服務隊,幫助農民開辟水源,搞好灌溉。

(4)做好一切措施防止旱情引發其他災害的產生,比如森林火災、高溫產生的各種病症等。在幹旱發生、發展中,最先受到危害的是農業。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衣食的來源,是社會安定的保證,所以,要千方百計救作物於幹渴之中。中國有長期旱作農業的曆史,近年又開展了旱農研究,抗旱保苗方麵的辦法有很多。土壤裏缺乏足夠的水分,播下了種子也出不了苗。沒有苗就不會有收成。所以抗旱播種,力爭拿到全苗,是首要的任務。生長季比較短的東北地區,群眾很重視抓全苗,“全苗八成收,無苗一場空”,因而創造出許許多多抗旱播種抓全苗的辦法。種子生根、發芽需要土壤有一定的水分,也叫有墒。表土幹了,墒情很壞,但下層土壤墒情總是比表層好。如果下層墒情能夠滿足種子出苗的要求,就把表層幹土豁開,一直找到墒情好的深度才播下種子,叫“找墒播種”。遼寧西部幹旱地區,遇到中度春旱年,幹土層6~9厘米厚時,就先用犁開溝,把幹土分到兩邊,再用鎬刨坑,把種子播在濕土上,叫“一犁一鎬播種”。嚴重幹旱年,幹土層9~13厘米厚時,就用“二犁一鎬播種”法,犁開一層幹土,再在原溝上又犁開一層幹土,再刨坑。遇到特別嚴重的幹旱年,幹土層13~16厘米厚時,就用“三犁一鎬播種”法。總之,以找到濕土,把種子播到濕土上為原則。不過如果種得太深,把豁開的土全部蓋上去,種子頭上像是壓上一座“大山”,會難以出苗。應該“深播淺蓋”,或者是等種子紮下根之後,再把蓋土去掉一大層,幫助出苗。在嚴重幹旱年,幹土層太厚,下層土壤的墒情太差,就要座水添墒播種,先刨坑,再往坑裏灌水,水滲下去後點籽、蓋土。一般每公頃刨45000坑,每坑灌1~1.5公斤水。因為土壤太幹,如果灌的水太少,濕潤的土壤不能與下層濕土相接,中間還留一層幹土,種子周圍墒情好,能夠生根發芽但根向下生長時進入幹土層,吸不到水分而幹死,俗稱“吊死”,結果白費了辛苦和種子,一無所獲。在水源緊缺地區還要從外地運水來播種,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在與幹旱作鬥爭中,曾經有一個山村的農民,硬是靠一副鐵肩膀,從10裏外的山澗一擔一擔地挑水,連續幹了20多天,終於得到茁壯的禾苗,奪取大豐收。按每擔水30公斤計算,每畝苗是用了整整100擔水換來的,而這100擔水是農民擔了1000裏路挑回來的,被稱作“千裏百擔一畝苗”,可見他們付出了多大代價!當然,多數地區可以用各種車輛運水,但是這種不畏艱難,誓與幹旱鬥爭到底的“天大旱,人大幹”的精神,卻是戰勝幹旱最重要的因素。農作物出苗後需要雨露滋潤才能茁壯生長。遇到幹旱時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就會萎蔫、枯黃以至於被旱死,出現“禾苗盡枯”的旱象。因此要及早動手,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救作物於幹渴之中。

挑戰旱災,保護綠色

首先是充分利用水庫水、河流水、地下水、水窖水,尋找新的水源,並以滴灌、注射灌等最節水的灌溉方法,給作物提供“保命水”。保住植株不被旱死,一旦下雨,就能恢複生長,獲得較好收成。圖67其次可以給作物根層灌入或給葉麵噴灑抗旱劑。長期以來,抗旱都是千方百計給土壤增加水分,減少土壤的蒸發耗水,使得土壤裏有較多的水分供給農作物利用。在抗旱中,農作物好像是被動的、無所作為的。近代,科學家們另辟蹊徑,使用各種辦法來調動農作物本身的抗旱積極性,主動與幹旱作鬥爭。農作物受旱是因為它吸收的水分太少,補償不了大量的蒸騰支出,使體內水分發生虧缺的結果。如果農作物能夠更積極地去吸收水分,同時更節省地支出水分,那麼體內的水分就不會發生虧缺,也就克服了幹旱的危害。經抗旱劑處理後的植株,某些性狀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雖然不能遺傳給它的後代,但在當代能提高抗旱性:比如根係變得更發達,根的活力增強,能紮入更深的土壤,吸收土壤下層的水分,在土壤含水量相當低的時候還能把土壤顆粒附著的水分吸過來;又如葉片比較小,比較厚,葉綠素含量比較多,葉片的蒸騰失水比較少,光合作用反而加強;氣孔開張的程度變小,水分的蒸騰散失減少。噴了抗旱劑的玉米氣孔開張度減小25%,氣孔阻止水分擴散的能力加大30%,14天內平均蒸騰耗水減少40%。葉片抗脫水的能力增強,則在遇到幹旱的時候受到的傷害就比較輕。

吉安市多管齊下抗大旱

2008年6月以來,江西省吉安市出現了曆史罕見的高溫少雨天氣,13個縣(市、區)遭受嚴重幹旱。全市農作物受旱麵積達325.6萬畝,其中重旱麵積155萬畝,有56.76萬人、39萬頭牲畜出現飲水困難。在抗旱中,吉安市堅持科學調度,加強用水管理,注重發揮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水庫調水,泵站、杌井提水,實施人工增雨,應用抗旱劑保水等措施,並抓緊水毀工程修複、渠道清淤,新打應急抗旱井等,實現了開源節流、抗旱保灌的目標。2008年8月10日,人們還能看到,廣大群眾頂烈日、冒酷暑,奮戰在田間地頭。全市共投入抗旱資金4243萬元,機動抗旱設備7萬多台套,澆灌農田207萬畝,臨時解決30萬人、20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尋找水資源

麵對日益嚴重的幹旱,應該采取各種辦法開辟水源,解決生產和生活的需水問題。打井抽水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地下水是長期積蓄的淡水,嚴重幹旱時可以此救急,所以有地下水的地方能夠而且應該“臨旱掘井”。由於幹旱,地下水位會迅速降低,有的井本來能夠抽出水這時也抽不到水。這樣的井要設法深挖,增加抽水的深度,使死井變活井。攔河築壩,截住流水供當地使用也是一種辦法。當然,上遊截住了水,下遊水就少了,會引起上、下遊的矛盾,所以要由政府統一安排。如果上遊幹旱特別嚴重,人畜飲水的供應都發生困難,就多截留一些;反之,如果下遊幹旱特別嚴重,上遊就少截流一些。另外,用抽水機從江河湖泊提水也是克服幹旱的好辦法。嚴重幹旱時水位降低,抽水機械的揚水高度有限,就要一級一級地往上提水,需要大量的機械、電和油。1978年中國遇到了4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受災麵積達4千萬公頃,受災地區政府組織群眾抗旱,據江蘇、安徽、湖北等11個省的不完全統計,投入勞動力1.1億人,駐軍800餘萬人次,機械、油、電費用共49億多元。采用開溝挖渠、攔河築壩、打井挖洞等辦法擴大水源,使用3級、5級、10級甚至20多級機械提水,從江河湖泊提水翻山、引水過澗,總共引水提水1700多億立方米,供各方需用,不但人、畜飲水得到供應,而且灌溉了約3.9千萬公頃農田,挽回糧食150~200億公斤,棉花400~500萬擔的損失。中國西北地區降水量小,但蒸發量大,氣候幹旱。農業生產需要的水,是靠山上的冰雪融化後流來的。所以人們把高山上的冰雪比喻為“固體水庫”,冰雪融成的水稱作“綠洲的命脈”。而啟動這“水庫”閘門的鑰匙是熱量。有的年份春天溫度偏低,或陰天多日照少,冰雪開始融化的時間推遲,融化的水量減少,因而發生幹旱,很多農田因為得不到水而不能播種。為克服幹旱,開啟閘門加大水量,於是用飛機或組織群眾向山上的冰雪撒黑土、煤粉等,降低冰雪的反射率,增加冰雪對熱量的吸收,從而提高溫度加速冰雪融化,促使流量加大從而消除幹旱。

有些沿海國家,旁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所以很早就有人進行海水脫鹽的研究。使用海水脫鹽的方法可歸納成兩類。一類是蒸餾法,是公元前4世紀亞裏斯多德提出來的。用煤或石油燃燒,加熱海水,產生蒸汽,蒸汽再凝結成淡水。這種辦法成本太高,造出的淡水真的貴如油了,隻有波斯灣的石油國家能夠使用,因為那裏的石油和金錢很多而淡水很少。幹旱地區雲少太陽光強,人們就應用太陽能來作“燃料”,進行脫鹽。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利用太陽能脫鹽的工廠問世,聯合國工農發展組織已經提出在幹旱地區加速建造太陽能脫鹽工廠的計劃。這種裝置有大有小,小型裝置日產淡水0.5~20立方米,適於一家或幾家使用。第二類是反向滲透法。從理論上講,隻需在一支管子的管口蒙上一層半滲透薄膜,再把管子深深地插入海中,水壓就會迫使淡水穿過薄膜進入管內,而把鹽留在膜外。當然,這樣做取得的淡水無法滿足一個城市的需要,要作改進。實際的反向滲透脫鹽方法是首先使海水通過過濾器,除去懸浮的固體;再加入一點化學製劑,防止半透膜表麵滋生微生物;接著加壓到67個大氣壓,(相當於把蒙著半透膜的管插到海麵以下600米深)迫使水通過半透膜,而把鹽分留在裏麵。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批海水脫鹽工廠,生產淡水供應幹旱地區人民使用。70年代初,蘇丹—薩赫勒幹旱期間,就是用這種工廠生產的淡水向毛裏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供水的。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有人提出從南極洲運冰的設想。南極大陸是一塊巨大的被冰雪覆蓋的大陸,可以移動的南極冰山,每年總計有100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龐大的淡水源,人們設想用它來解決幹旱問題。這個設想是怎麼來的呢?這裏有一段趣聞。1986年和1987年,日本的一家水產公司借在南極捕魚之便先後從那裏運回200噸和1000噸南極冰,並且賣給一家釀酒公司,試製出一批南極冰米酒。廣告一出,顧客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試製品頓時銷售一空,價格比普通酒高出3倍。據化驗,南極冰的平均年齡為1萬~2萬歲,最老的達20萬歲,它裏麵包含有太古時代的空氣,因此有“空氣化石”之稱。因為水中沒有菌,水質硬,所以釀出的酒有特殊的醇香味,細細呷品,有沁人心脾的美妙之感。

南極冰的數量非常之大,約占全球冰塊的90%。南極冰可以運回來做米酒,是不是也能運回來解決幹旱地區的水荒問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抗旱辦法。沙特阿拉伯的科學家近年來致力於這項研究,並且提出一個大膽的方案,把南極的一些小冰山拖到中東,用來解決當地的水荒。對於這個方案,有些人搖頭,說用船運一些冰塊回來還差不多,但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要把冰山拖回來,談何容易,即便能拖,在半路上就融化了。但是另外一些人卻舉雙手讚成,認為科學技術的威力無比,隻要繼續研究,集合世界科學家的智慧,是能夠克服重重難關,順利地把冰山拖回來的。日本人首次用南極冰釀酒為世界開辟了一條新的“水路”,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優質水需求的增加,自然會有跨國公司挾其巨資,把南極冰大量拖回,大做“水”生意。乘風破浪而來的南極冰山,將變成滾滾而來的財源,拖冰之路也就成了生財之道。巨大的經濟效益將有力地推動這方麵的研究,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將研究出可行的方案,用南極冰來解決幹旱的想法將變成現實。在多霧的幹旱區,人們創造了張網集水法。集水網是聚丙烯和吸水性強的纖維三層疊加織成的,總共78張網構成一個體係,每張48平方米,豎立在迎風的山坡上,霧在飄移過程中被網攔截,吸濕纖維把霧滴吸住,之後自上而下順網下流,彙集到網下的水槽裏,經淨化,成為良好水源。多霧時一天可集水13萬升。每張網售價17美元,投資少,效益大,正在推廣。

在沙漠下麵往往有大量淡水。以幹旱少雨聞名於世的撒哈拉大沙漠之下1300米處隱藏一個巨大的淡水湖,蓄水量達700億立方米,可以成為抗禦幹旱的一個水源。最近,海洋科學家探明世界各大洋底部都有豐富的隱淡水資源。可以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將能夠敲開龍王的大門,用海底的淡水來抗禦地上的旱魔。由於人口的急劇膨脹,加上一些人的無知和貪婪,大片森林被砍伐,草原被毀壞,水資源被浪費,導致缺水幹旱的加重。水的危機僅僅是生態係統失調發出的一個信息,提出的一個警告。如果人類還不猛醒,拒絕吸取教訓,不肯進行反思,任憑某些人繼續肆無忌憚地對自然施虐,那麼不但幹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也會衰退以至泯滅。森林在陸地生態係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在遠古時代,地球上一片碧綠,到處都有鬱鬱蔥蔥的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中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產的發展,人類開始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到近代,毀林的速度更快,由於毀林而引起嚴重幹旱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們作為現代人類該如何對待森林呢?兩種選擇:一是繼續高速度地砍伐森林,其結果是降水減少,河水斷流,沙漠擴大,飲水缺乏。再就是接受教訓,改弦易轍,保護已有森林,全民動員植樹造林,結果是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幹旱災害逐漸減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提高。兩種選擇,兩種命運,你將如何選擇呢?相信有責任心的人都會選擇後者而摒棄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