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認識可怕的幹旱災害(3 / 3)

國外大蝗災

以色列大蝗災: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隻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據路透社報道,這是1959年以來以色列首次遭受如此嚴重的蝗災。當地居民說,成批蝗蟲遮天蔽日,不僅把棕櫚樹葉啃光,還把整個花園的鮮花也吃個精光。據稱,它們什麼都吃,連公路旁的綠化草坪也不放過。俄羅斯災區: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分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1萬隻。美國災區: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世間任何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都是有一定影響的,作為自然災害之一的幹旱也不例外。想必大家都知道,生態環境是關係到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幹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就是對人類生活生存的影響。那幹旱對生態環境都有哪些危害呢?主要有氣候、地表水量、水質變差,地下水位下降,草場退化、沙漠化等幾個方麵。

幹旱破壞生態環境

1.幹旱對地表水的危害

我們知道,氣候暖幹化嚴重不但會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會導致部分河湖幹涸和斷流。由於幹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補給不足,隻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發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導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鬥區麵積擴大、地麵沉降、海水入侵等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黃河上遊徑流量開始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減少速率高達每10年9.8立方米/秒,進入90年代後尤為明顯。其中,蘭州以上徑流量比多年均值偏少24%左右,而蘭州以上降雨量比多年均值偏少12%左右。研究表明,黃河流域90年代以來氣溫明顯升高、降水量(尤其是汛期降水量)顯著減少是造成黃河上遊流量減少的最直接原因。如今,世界上有1/3陸地被歸為幹旱或半幹旱土地,近一半的國家直接以某些方式受到幹旱影響,如地下含水層衰竭,水質惡化,沙漠化和土地鹽堿化等,容易開發的土地大多已被利用殆盡,因此人們為了生存,正在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較幹旱的地區。但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的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水資源,過度開采終將導致地下水資源的枯竭、水質惡化,其中最直接最嚴重的是地下水位的下降。例如,我國的安徽、河南兩省單2001~2006年,地下水位就分別下降1.80米和1.33米。

2.幹旱對濕地及生物多樣性的危害

所謂濕地,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係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泛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鹹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塗、河邊窪地或漫灘、濕草原等。在地球上,濕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係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製土壤侵蝕等方麵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濕地有強大的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被稱之為“地球之腎”。然而,幹旱發生時很難滿足水源補給,使得濕地麵積減小、生態係統功能退化。我國西北地區頻繁發生幹旱,造成濕地嚴重退化,表現在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從而使濕地麵積不斷減小,水質不斷鹹化,從而使旱化的濕地不斷向沙漠化發展。比如我國的青海湖附近的沙漠麵積如今正以每年平均10.12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長,尤其是湖西岸沙丘是近10多年來才形成的風沙堆積,並成為該區域沙漠化最快的地區。濕地處於陸生生態係統和水生生態係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生長著很多具有濕地特征的植物,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係統。同時生物多樣性在食品、工業原料、藥物,旅遊和科學文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麵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但是,全球氣候正經曆幹暖化為主的變化,幹旱發生時蒸發量加大,土壤含水量下降,森林、草原大幅度減少,濕地生態係統受到嚴重破壞,許多生物失去了適宜的棲息地和穩定的食物來源,使許多生物物種瀕臨滅絕。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目前世界上每分鍾有一種植物滅絕,每天有一種動物滅絕,遠遠高於自然界的本底滅絕速率。

3.幹旱導致草場植被退化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的地帶,生態相對脆弱,氣候特點為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通常情況下雨熱同季,降水主要發生在每年的4~9月。南方雨量充足,北方地區雨季雖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著很大的空間異質性,雨量較小,導致十年有九年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為幹擾活動,導致了植被嚴重退化,進入21世紀以後,幹旱有加重的趨勢,而且春夏秋連旱時有發生,對脆弱的生態係統非常不利。

4.幹旱與沙漠化的發展

在平時我們常會聽到“沙漠化”這個字眼,那麼到底什麼是沙漠化呢?它是指幹旱半幹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帶在疏鬆沙質地表條件下,由於幹旱多風或人為強度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風沙活動,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土地退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幹旱是一個重要的自然條件,在沙漠化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幹旱發生時,由於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的地下部分生物量減少,地上部分停止生長或枯死。植被退化後裸露的土地使沙漠化加速發展。水,是生命之源。人類,乃至地球上一切動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的滋養。可是,打開水龍頭就能取到水的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大地龜裂、無水可飲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隨著環境的惡化和氣候的反常,世界範圍內的幹旱日益嚴重,為我們敲響了警鍾。讓我們先看看曆史上比較嚴重的旱災:

幹旱災難一覽

1.1930~1940年:美國中西部嚴重幹旱

這次嚴重幹旱侵襲美國31個州,中西部高原地區甚至經曆了長達8年的時間。風化的土壤經熱風揚起,形成大範圍的沙塵暴,遮蔽太陽數日,被稱為“黑色風暴”。此次旱災是由持續性高溫和濫墾亂伐引起,導致美國很多人、牲畜和動物死亡,作物大麵積絕收,糧價暴漲,伴隨著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給美國經濟造成重創。

2.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

這次世界範圍內的大旱,最直接的影響是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死亡達350萬人。同時,瘟疫肆虐,人畜死亡,給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成為20世紀的“十大災害”之一。

3.1968~1991年:非洲特大幹旱

此間長達20年的非洲持續大旱,有30多個國家受災,近一億人口遭受饑餓的威脅。1984~1985年,西非、“非洲之角”及南非地區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災和饑荒。至少有20個國家的3000萬人受災。這次旱災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地球上發生的最嚴重災害之一,受災最嚴重的埃塞俄比亞6個月滴雨未下,幹旱造成的森林大火又讓其經濟蒙受巨大損失。據估計,埃塞俄比亞有上百萬人死於這次旱災,人口大規模向南部和西南遷移,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被稱為“世紀特大幹旱”。

4.1988年:北美特大幹旱1988年夏天,從美國東南部,經加拿大的南部,一直延伸到北美的西海岸,出現了創世紀的洲際尺度的特大幹旱,僅農業生產損失就達390億美元。這次特大幹旱使世界糧食儲備降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

5.2010年以來:“非洲之角”遭遇特大旱災

“非洲之角”是東非的一個半島,在亞丁灣南岸,是非洲大陸最東的地區。2010年以來,索馬裏、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吉布提、厄立特裏亞等國遭遇60年來最嚴重旱災,降水量僅為往年正常值的5%~50%,災害至今仍在持續。饑荒令超過1200萬人掙紮在生死線上。索馬裏受災尤為嚴重,約1萬人死亡,超過200萬兒童營養嚴重不良,動物成群死亡。

6.2011年:歐洲、美國幹旱

2011年春以來,波蘭、奧地利、德國、法國等歐洲中部國家的氣候一反常態,變得幹旱少雨。其中,德國從2月份開始持續幹旱,4月份成為1881年以來德國曆史上最幹旱的月份之一;法國過半地區的地下水存儲量低於往年平均水平,處於缺水狀態。此次氣候反常是由於北大西洋的低氣壓未能如期形成,因此東歐幹燥空氣向歐洲中部侵襲。美國也於2011年遭遇過去50年間最為嚴重的旱情。得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新墨西哥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大部分區域和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佛羅裏達和佐治亞州的小部分區域處於“極端”幹旱狀態。幹旱天氣影響了美國48個州的32%土地,嚴重幹旱覆蓋了48個州的11%土地。其中,得克薩斯州1月份以來的降水隻有往年的4成。幹旱造成的山火蔓延300萬英畝,農牧業生產遭受60億~80億美元損失,許多河湖幹涸,許多地區還麵臨嚴重缺水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旱災較為頻繁的國家,尤其是最近曆史上頻發的旱災,讓我們看到了幹旱的可怕。我們來看看明清以來中華大地上的旱災:

(1)明萬曆四十三、四十四年:

山東2年大旱。大旱發生的年月,農業絕收,食不果腹,眾多家庭紛紛賣妻鬻女,各地流傳著“添糧不敵減口”、“賣一口,救十口”的民謠。山東饑民不得不“咽糠秕,咽樹皮,咽草束、豆萁”。但到最後,大多數的人都難逃一死:“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擲之溝壑,鴟鳥啄之,狼犬飼之,而饑民亦且操刀執筐以隨其後,攜歸烹飫,視為故常。”

(2)明崇禎後期:持續7年全國性大旱。

“前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樹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這是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段記述,由此可見當時災情的慘重。可以說,這次旱災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嚴重的災難,南北各地普遍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3)清光緒十七、十八年:山西2年大旱。

據史料記載:在這場旱災裏,賣婦女者無數,且僅能賣得數串銅錢。當時查賑的人員一到,災民便圍跪在他們身邊哭泣,祈求早些放賑,否則就再堅持不下去了。很多時候,查賑之時有此人,放賑之時便已經餓死了。旱災令災民妻離子散、家室無存,死去反倒是福氣。

(4)2006年:重慶發生百年一遇旱災。

全市伏旱日數普遍在53天以上,12區縣超過58天。此次旱災中,重慶市受災人口達2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麵積13270平方千米,絕收麵積3750平方千米,幹旱直接經濟損失90.7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66.4億元。幹旱造成大春糧食損失300餘萬噸,渝東北地區糧食平均損失量25%~30%,蔬菜產量降低,經濟作物收益減少,水果死苗、死樹嚴重,對來年產量將產生較大影響。受長期少雨幹旱影響,重慶市主要江河水位降至曆史罕見低水位,40%的山平塘幹枯,2/3的溪河斷流,全市9778眼機電井出水不足。四川省有4547萬人受災,農作物受旱麵積206.7萬公頃,成災麵積11660平方千米,絕收麵積3110平方千米,損失糧食481.4萬噸。伏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57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08億元。四川省江河來水嚴重偏少,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主要江河出現百年一遇的最枯水位。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水庫水位大幅度下降。旱情最重的南充、遂寧兩市小型水利工程幹涸達到66%。高溫幹旱導致水源不足、水質差,造成人畜飲水困難。重慶市有820萬人、748.6萬頭大牲畜臨時飲水困難。四川省有1/8的人口飲水一度困難,1000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486萬人、596.6萬頭牲畜出現嚴重飲水困難。

(5)2008年:雲南連續近3個月幹旱。

此次幹旱,導致雲南省農作物受災麵積達1500多萬畝,僅昆明山區就有近1.9萬公頃農作物受旱,13萬人飲水困難。

(6)2009年:我國多省遭遇嚴重幹旱。

連續3個多月,華北、黃淮、西北、江淮等地15個省、市未見有效降水。冬小麥告急,大小牲畜告急,農民生產生活告急。不僅工業生產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態也在告急。

(7)2010年:我國西南地區遭受嚴重旱情。

2010年3月,中國西南5省市區遭受了曆史罕見的大旱。雲南、廣西部分地區的旱情已達到特大幹旱的程度,貴州省秋冬連旱,出現了8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旱情。這次旱災致使2000萬人遇到了飲水困難,並不斷地引起山火爆發,甚至連機場的跑道都出現了破損。當地連續發布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再到紅色預警,輕旱、中旱、重旱,再到特重旱。當這些詞彙羅列在一起的時候,不由得讓人們對發生在西南地區的旱災備感揪心,我們先來看一下相關的情況:貴州,500萬人飲水困難。廣西,200萬人飲水困難。重慶,72萬人飲水困難。四川,131萬人飲水困難。雲南,780萬人飲水困難。這場旱災致使用水問題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最大困難,吃穿用這些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因為這場旱災卻變得異常困難。

因為缺水,村民的衣服已經被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浸透,卻無法洗滌,此時洗衣已經成為一種奢侈行為。在無數的村莊,在無數條山路上,七八十歲的老人、七八歲的孩子都加入了背水大軍。背兩桶水往往需要耗費大半天的時間,然而,這些老人和孩子依然不遺餘力地背著。因為這是急需之水,是救命之水。水越來越少,路也越來越遠,這是怎樣一條的生命線啊。有的地方一個不大的取水點,竟然要供應近8000多村民的生活用水,有的地方村民拉水的路,已經延長到了20多千米。在雲南,嚴重的旱情使得60萬畝油菜花也提前一個多月“謝幕”。油菜嚴重減產,絕大多數麥田絕收,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統計,截至3月16日,耕地受旱麵積達到6.45萬平方千米,遠遠超過多年同期均值——1.8萬平方千米。

(8)2011年:長江中下遊地區普遍幹旱。

2011年以來,尤其是4月份以後,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嚴重偏少,江河來水不足,水位持續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災,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萬人受災,423.6萬人飲水困難,506.5萬人需救助;飲水困難大小牲畜107萬頭;農作物受災麵積3705.1千公頃,其中絕收麵積166.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9.4億元。其中,湖北、湖南兩省受災較為嚴重。

(9)2012年旱情

2012年雲南等地旱情嚴重,群眾飲水困難情況突出。2012年2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少,河北、內蒙古、湖北、四川、重慶、雲南、甘肅等地受到旱災影響。雲南大部、四川南部降水偏少,江河來水不足,庫塘蓄水偏少,局部地區連續3年發生嚴重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