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1 / 3)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次組織上對經責局班子動的“大手術”,對於經責局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一場喜雨,它衝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預示著漫長的嚴冬已經過去,明媚的春天到來了。春暖花開是耕耘播種的好時節,憋得渾身是勁的“經責人”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爭先恐後地要摽起膀子大幹快上一番,釋放出自己的能量來。

對趙進科來說,這將是他仕途的起跑線、人生的轉折點。雖然職務未改變,但,這是組織對他的考驗,專門把局長這個位置空著,是虛位以待他趙進科。現實中,這樣事例很多,組織上想重用某人,由於他的資曆還不到,或者說,經驗還不足,不會馬上把他放到某個重要位置,而是先搞個過渡,讓他主持工作,卻不明確職務,等把他磨礪得差不多了,就把他放到重要位置上去。反過來講,如果他表現得不好,什麼工作也幹不成,那麼,組織上就會對他失望,把他另行安排。能否“到位”,隻能看自己的造化。目前,趙進科當局長的火候還不到,或者說,條件還不成熟,逼上梁山,他隻好在代理的位置上去拚命工作。這也如同唐僧帶著徒兒從東土大唐到西天取經,不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就取不到真經,修不成正果。那首《敢問路在何方》的歌兒道出了取經的艱難。什麼“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什麼“翻山涉水兩肩霜花,風雲雷電任叱吒”、什麼“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不得不“日間挑包袱牽馬,夜間提尿瓶焐腳”。想到這些,趙進科忽然覺得自己很哲思很禪意,暗自佩服自己聯想得那麼豐富。

佩服不能自戀,自戀不能自大,得拿出真本事讓人看看。老百姓的話說的地道,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可以說,現在的趙進科是雄心勃勃的,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當然,這是不現實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日子得一天天過,飯得一口口吃,工作得一件件幹。那麼,如何來幹好工作呢?剛開始接手代理局長時,趙進科報著守攤保本的思想,中規中矩,按部就班。雖然有點墨守成規,工作沒有啥起色,但是,沒出啥亂子,即使潘正秋自殺與“罪狀門”造成的衝擊波,也沒有將經責局“局將不局”,大局還是穩定的。總體評價是:“年年如此工作,工作年年如此”。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是考驗自己的時候,“成績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這種老牛拉破車式的懈怠該改改了,“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了,必須得換思想,來個鯉魚大翻身,打個翻身仗。雷書記講,“不換思想就換人嘛!”

趙進科在剛剛開過的班子會上這樣反思,也這樣給大家鼓勁。班子會開得很成功,副局長陸高生、安佳琪,紀檢書記倪華,依次表態發言。他們誰也沒有痛斥過往的一切,“過去的一切成為昨天,關鍵的是做好今天”,達成的共識是,經責局必須舊貌變新顏,紛紛表示配合趙進科,負起好自己的那分責任,分管好自己分管的工作,為經責局走出低穀貢獻力量。這些話雖然說得很官場,都是些大道理,卻也是肺腑之言。安佳琪不說了,她是老人員,知道經責局的弊端所在,過去班子成員沒把主要心思與精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說,想放卻沒有幹事創業的環境與平台。痛定思痛,無疑,現在是需要幹大事創大業。陸高生與倪華初來乍到,下車伊始,他們隻能說些原則性的話。雖然話原則,但態度端正也堅決。這讓趙進科看到了希望。無怪乎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呢!生命的活力在於運動嘛!一個單位也是有生命的。

回到辦公室,趙進科回味著剛才的班子碰頭會情景,熱血沸騰,不由得想到了毛主席寫於一九五九年六月的《到韶山》一詩。雖然他對這首詩不是太理解,但覺得它氣勢磅礴,很能代表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於是,意味深長地在腦海裏默吟著:“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毛主席不僅是思想家、理論家、軍事家,還是文學家、書法家等等,是家中之長,家中之王,可謂“家長”、“家天下”。千百年來才出一個毛澤東,誰也沒法與之相提並論。不過,幹工作得有大思維、大手筆。連想都不敢想,何能做其大?沒有做不到,隻怕想不到。有道是:“法乎其上,則得其中;法乎其中,則得其下。”《孫子兵法》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孔子教育學生也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所以,要幹一番大事業,必須有“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大無畏精神。然而,手筆再大,還得一筆一畫地寫;想得再高,就是想登天,也得一步步來。東漢的少年陳蕃,年輕氣盛,自命不凡,發“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之感,如趙括的紙上談兵,不切合實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老子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荀況勸學時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列寧曾告誡人們,“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

認真仔細地一想,趙進科那一腔激情飛揚、心潮澎湃的熱血收起韁繩、收攏野性,平靜下來。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難成大事。那麼,當前經責局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是什麼?當趙進科胡亂地翻著工作筆記本時,忽然從本子的封麵夾裏翻出了潘正秋寫給自己的“保證書”。由保證書他聯想到了經責局的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當時經責局的人員誤信了馬飛雁與潘正秋的話對趙進科有意見,而當真相大白時人們又對潘正秋與馬飛雁有意見,是因為把文明單位的稱號給弄掉了。不是省文明單位了,就不得享受每月的三百塊錢被貼。三百元,對於經濟還欠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小康的江河市政府機關裏的人來說,不是個小數字。當官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嘛!為啥老百姓稱當官的為父母官?雖本義是當官的要以老百姓為父母,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在老百姓眼裏,父母官就是你是老百姓的父母,你就得養活老百姓,給老百姓衣食住行。這樣理解,不無道理,或許,更精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穿了是一個“利”字,人鬥來鬥去、爭來爭去,都是為著一己私利。人無利不早起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滾滾紅塵,誰能做到四大皆空?“身後多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啊!問世人,誰能真正做到像《巴頭人生》所描述的那樣“彎彎的船兒兩頭尖,一個老漢坐中間,一壺老酒一袋煙,不與富貴爭比攀,隻待夕陽西下時,滿載一網鮮”?“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是人生的一境界啊!人高貴也好,卑賤也罷,能把一個“利”字看開,就“無欲則剛”了。“利”字暗藏一把“刀”啊!誰能念熟這個“利字經”,誰就“人情練達即文章”了。為啥有的官員善於小恩小惠呢?“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當官的要玩轉官場,就得用好“利”這把“利器”。利字當頭,萬事不愁。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嘛!要想讓老百姓擁護你、說你好,就得為他們謀利益謀幸福。這才是為官之道、官德要義啊!

這麼一理思路,趙進科心裏亮堂了。不能說過去他沒有認真思考過,隻能說以往常停留在理論層麵上。雖然當綜合處處長、當副局長兼綜合處處長時都是這樣做的,但沒有今天體會多、感悟深。今天他要麵對的是全局,一百多號人馬的經責局,得不負眾望。於是,他決定就牽文明單位這個牛鼻子。

省級文明單位表麵上看是一個稱號一個牌子的問題,實際上,其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方方麵麵。硬件得好,軟件也得上去。硬件包括整體工作,在當地在同行中相比,是否爭了先創了優,有多少亮點,亮點是不是亮。除了工作過硬外,還包括機關建設,也得過硬,辦公條件如何,電腦、辦公桌等,都得配套。軟件方麵更複雜,機關形象、風氣,人員的精神麵貌、工作作風等等,軟件不軟。形象一點說,文明單位稱號,即是趙進科手裏的一張牌,也是一張可以“招搖撞騙”的名片。人要名聲,單位也要名氣啊!盡管人怕出名豬怕壯,可誰不願出名?所以,奪牌子的事於公於私於大家都是好事。要想把丟失的稱號再奪回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盡管有一定的基礎,但有兩個硬傷成為“奪牌”路上的攔路虎。一是省文明單位辦領導對經責局的不好印象,二是潘正秋的被“雙規”與自殺,以及李光陽炮製的“罪狀門”。總之是經責局的“門風”不好,名聲壞了。要想把這兩處硬傷醫治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必須下大氣力、出硬招兒,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時間。時間是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時間不等人,趙進科不會細嚼慢咽、細水長流地像馬拉鬆一樣,把工作戰線拉那麼長。速戰速決,而且旗開得勝,是最佳的選擇。這對趙進科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可以說,成敗在此一舉。“不信驢不吃麩!”趙進科緊握拳頭,一拳砸在了他麵前的老板桌上,把擺放在老板桌子上的紫檀木雕成的古色古香的筆筒震得一跳,然後歪倒了,筆筒裏的簽字筆、圓珠筆、鉛筆,滾落在桌麵上,橫七豎八,狼藉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