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社會法則——生活中的你我他(2)(1 / 3)

這個世界沒有垃圾,隻有放錯位置的寶物;這個世界也沒有真正的庸才,隻有放錯位置的人才。很多人努力工作,卻依然平庸,不是他們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們做著不能完全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不適合自己的事情。

身處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讓自己創造更高的價值。

馬太效應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普通大眾的金錢,通常通過某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而這少數人群指的就是當今社會中的富者。越是有錢人越是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他們擁有的也就越多;而窮者則會由於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就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久而久之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就會不斷增大。這看上去不符合平均主義思想,但卻是競爭的規則。

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

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便出於此故事。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用幾句話概括了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馬太效應反映的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在經濟領域裏這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常常碰到。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麵的機會,因此更加出名;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受到老師的和同學們的欣賞和青睞,因此會更加努力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自卑導致更加厭惡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許多殘疾人就不了業,上不了學,上學和受教育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隻不過是義務,必須接受的義務,可對許多殘疾的孩子來說是夢想,而不是義務,先殘疾,再失學,然後失業,最後失去生存能力,這些都是最明顯的馬太效應。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做某件事第一步取得了成功,那麼他也就有了動力,從更加堅定了他朝著奮鬥的目標努力前進的決心,每一步的成功,都給了他動力和決心,一步一步地成功最終會凝聚為大成功。

有一個故事體現的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一位年輕人報考了公務員。公務員考試競爭異常殘酷。不過憑著真才實學,他還是順利通過筆試,總成績在18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7。

50名佼佼者緊接著過麵試關。他沉著冷靜,旁征博引,侃侃而談,考官們則麵帶微笑,頻頻點頭。第三題,說說你最憤怒的一件事?他沉思片刻後脫口而出:“我最憤怒的事情是,如果我取得好成績,你們卻不錄取我!”

回到家,他向焦急等待的家人彙報應試情形。說到第三題,家人搖搖頭,說:“回答得太失敗,缺乏政治覺悟,立意不高。”等到發榜那天,他卻等到了激動人心的好消息,最終有6位考生被錄用,他名列第5名。

欣喜之餘,他仍有疑問,於是恭敬地討教主考先生:“我第三題的回答,不知您是如何評判的?”考官這樣解釋道:“你說,一個連自己的正當權利受到侵犯都不敢據理力爭、膽小怯懦的人,又怎麼能奢望會為別人、為集體、為國家做些什麼呢?”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要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對於該是自己的東西,就要去據理力爭。隻有這樣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娃哈哈企業剛剛進入市場時,麵臨著大量的競爭對手。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娃哈哈並沒有被對手所打敗,而是憑借其精確的產品定位、有效的品牌擴展,從根本上提高了自己的現代化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使娃哈哈具有了和國內外企業全麵抗衡的強大實力,後來居上。

通過品牌擴展,娃哈哈已經推出了30多個係列產品,使產品品牌上升為企業品牌。 多年來娃哈哈產量一直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其總產量約占全國同行業總份額的18%。娃哈哈時刻不忘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做大做強,永做同行業的領頭羊。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做強。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你要做永遠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