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江蘇園林文化(2 / 3)

6.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為元代園林的代表。園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台隱現,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長廊的牆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獅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有“桃源十八景”之稱。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獅子峰為諸峰之首。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

7. 藝圃

藝圃坐落在蘇州市西北的金門附近,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 年間,是蘇州名園之一。2006年,藝圃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藝圃園景開朗,風格質樸,較多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格局,有其較高的曆史與藝術價值。全園占地僅為五畝,其中心為池水,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並於其上各架石板橋一座。池水之北多建築,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湖石花台,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麵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為假山,於池北遠望此處,山石嶙嶙,樹木蔥鬱,給人以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對景。池水之東有乳魚亭,係明代遺物,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廬小院,以圓洞門與其他景區相隔而又相連。

8. 耦園

蘇州耦園坐落在倉街小新橋巷深處,粉牆黛瓦,映襯著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2001年蘇州耦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

東花園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整個布局疏密得體,錯落有致。耦園東花園的黃石假山氣勢雄偉,渾厚古樸,是耦園的特色。東側主山名“留雲岫”,陡峭險峻,西側小山名“桃嶼”,山勢平緩,兩山之間有一穀道名“邃穀”,兩側削壁如懸崖,主山東邊轉為絕壁,直瀉水麵,是全山最精彩處。主山北側,豎大石數排,結構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以峻蒼勁感。東花園主廳“城曲草堂”是一座重簷樓廳,其東為“雙照樓”,是全園賞景佳處。“聽櫓樓”、“魁星閣”兩樓間有閣道相通,“藤花舫”為一旱船造型,這些建築靈巧別致,各具特色。“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采用透雕手法,雕鏤技藝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筠廊”東壁有“掄元圖”碑,此圖因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而彌足珍貴。

西花園有“織簾老屋”、“藏書樓”、“鶴壽亭”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瓏,峰巒絕壁,山洞蹬道一應俱全,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9. 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吳江市,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全園建築結構上分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為廳堂住宅,建有轎廳、茶廳、花廳;東部為園林。兩部之間有月洞門相通,門洞上有兩塊磚刻,書有“得閑小築”和“雲煙鎖鑰”。洞門外, “水香榭”臨水而立。出“水香榭”往北是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石刻的回廊;全園中心“退思草堂”是一四麵廳,可以環顧四周景色。整個園林貼水而建,別具風格。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根據江南水鄉特點,因地製宜,精巧構思,曆時兩年建成此園。退思園布局獨特,格局緊湊自然,具晚清江南園林建築風格。

(二) 揚州園林

曆史上揚州園林曾經很有名,經過曆代的戰爭大多被毀,現存園林在全國仍有一定的知名度。

1. 瘦西湖

地處揚州老城區的西北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現為5A級景區。稱“瘦西湖”是因為清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寫了一首稱讚此處風景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建築在蓮花堤上的這座橋是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該橋受北京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這座橋橋墩用大青石砌成,兩端為寬闊的石階。橋麵用石欄圍砌,橋上置五亭,形成亭廊,中亭瓦頂重簷,翼角四亭單簷。橋身為拱券形,中心橋孔最大,橋階洞則為扇形,正麵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形狀各殊,與橋亭顯得自然和諧。

白塔也是瘦西湖的標誌,它是仿北京北海白塔而建。揚州造塔者在仿造時考慮到揚州白塔為園林塔,因此加以改造。一是降低高度;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塔龕縮小,十三層刹級也較白海塔瘦長,使得揚州白塔形似花瓶;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麵,每麵三龕,龕內磚雕為十二生肖像。

2. 個園

個園前身為建於明朝的壽芝園,1818年,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商——兩淮商總黃至筠在其故址改築而成個園。個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在上世紀80年代被評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個園由兩個部分構成,南部為住宅,北部為花園。作為清代大鹽商的住宅,其建築體製宏大,用料講究,裝修華貴,是揚州傳統住宅中的經典建築。其中的柏木廳,在全國也少見。園林部分的中心建築是一座古樸、寬敞、明亮的大廳,名叫宜雨軒。宜雨軒原名桂花廳,又名四麵廳,這是全園謀篇布局的中心。四季假山繞廳而壘,四麵敞開的窗戶,可以一覽園中的全景。

分峰造石是個園疊石的一大特色。所謂分峰造石即根據不同的石材,堆疊不同的山峰,輔以花卉樹木,形成一處處個性鮮明的山景,同時又要將諸多山景彙於一園,相互映襯,相互比照。個園的分峰造石,是構成四季假山,讓人有遊園一周似遊一年的感覺。春景是在園門外,隻見修石依門,翠竹勁挺,兩旁花台上石筍如春筍破土,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牆上,烘托著園門正中的“個園”匾額,給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覺。進入園門,映入眼簾的是夏山。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太湖石表現秀雅恬靜的意境,所用太湖石玲瓏剔透,有的如玉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山澗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窗前階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秋景則以黃山石粗獷豪放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其勢如刀劈斧削,險峻摩空,山隙間丹楓斜伸,曲幹虯枝與嶙峋山勢渾然天成;山頂翼然飛亭,登峰遠眺,群峰低昂腳下。冬景是用宣石堆起的。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閃閃發亮,背光皚皚露白,似覆蓋一層未消的殘雪。在雪山附近的牆麵上,開了四排圓洞,園外狹巷高牆所形成的氣流由洞口直入,宛如北風呼嘯。

3. 何園

何園是晚清同治年間離任歸隱揚州的原湖北道台何芷舠建造的一座私家園林。在空間處理上,何園以庭院式布局分隔空間,有東花園、西花園、片石山房和住宅院落。

東花園中有兩座廳,南麵是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牡丹廳。這幅磚雕刀工明快,線條流暢,造型豐滿,層次分明,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

西花園以水池居中,空間開闊,四麵設景,池中央便是水心亭。在水池的南麵有一座太湖石假山,是全園的最高處。假山底部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顯得幽深靜冷。山上種有兩株一百多年的白皮鬆,在江南庭院中極為罕見,是珍貴的古樹名木。複道回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漫步複廊欣賞全園美景。

住宅區由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式樓房組成。煦春堂是揚州市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

在何園的東南角有一處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是清初大畫家石濤疊石造園的遺跡。片石山房東麵的明代楠木廳是何園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已有400多年曆史。

4. 荷花池

荷花池原名南池硯池,因池中廣值荷花而名荷花池,清初時汪玉櫃在池邊建有別墅,名南園,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園之一,該園舊有澄空宇、海桐書屋、玉玲瓏館、雨花庵、深柳讀書堂、風漪閣、穀雨軒等名勝。荷花池公園在池北端,呈半島型,有樓閣拱橋點綴,湖麵荷葉茂密,綠意盎然。

5. 卷石洞天

卷石洞天原為清初古鄖園故址,毀於清代鹹豐年間兵火。1988—1989年重建部分景點。此景以精巧的疊石取勝,充分表現了古時人們稱譽的“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的風格。景區由東部的水庭、中部的山庭與東北部的平庭等幾部分組成,有十個景點:石屏鶴舞、雙木夾鏡、泉源石壁、高山流水、曲院花影、鬆壑雲卷、飛泉鳴琴、八方致爽、紅樓夕照、瑤台枕流。

(三) 其他名園

1. 南京瞻園

南京瞻園是南京現存曆史最久的一座園林,位於南京市瞻園路,又稱大明王府。已有600多年曆史。明初朱元璋給中山王徐達建成了這所府邸花園。清初改為江寧布政使司衙門,乾隆皇帝南巡時,親筆題寫了“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期為東王楊秀清和幼西王蕭有和的王府。瞻園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布局典雅精致,有宏偉壯觀的明清古建築群,陡峭峻拔的假山,聞名遐邇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樓榭亭台,勾勒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疊嶂,小橋流水,四季花香的美麗畫卷。鎮宅之寶虎字碑,堪稱“百年古碑,天下第一”,相傳它是朱元璋稱帝後禦賜給徐達的。

瞻園原分東、西兩個部分,東半部現為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

2. 無錫寄暢園

寄暢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進行了修複,先後修複了淩虛閣、先月榭、臥雲堂等建築,恢複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則依惠山東麓山勢作餘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世稱“八音澗”。而鬱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禦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的。

3. 無錫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