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製,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都要在前殿舉行大祭;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要在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禦經筵、謁陵、巡狩、回鑾等之類的慶典,都要在後殿舉行祭禮;遇有立春、端陽、重陽等佳節,奉先殿的前後殿要陳設香燈,每位帝、後的神牌前要陳設酒、脯和果品等。而在平日,已故帝、後的神牌前供案上的物品從不間斷。
盡顯帝王之尊的九龍壁
叫作九龍壁的地方中國一共有三處,一處在大同,一處在北京的北海,還有一處就是紫禁城內,這裏要說的就是紫禁城內的九龍壁。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的南側,南三所的北側。九龍壁的總壁長有29.4米,高有3.5米,厚度是0.45米,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麵琉璃影壁,建造的時間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改建寧壽宮的時候燒製的。
九龍壁的上部是黃琉璃瓦廡殿頂式,簷下是仿木結構的椽、檁、鬥拱。壁麵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是漢白玉石須彌座。壁上的九龍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方法刻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麵有20厘米之多,這就使整個九龍壁有很強的立體感。整個壁上的9條蟠龍被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分隔在5個空間。黃色的正龍位居整個壁的正中,前爪做環抱狀,後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將火焰寶珠托於頭下,瞠目張頷,非常威風。在黃色正龍的左右兩側還各有藍白顏色的兩條龍,白色的是升龍,藍色的是降龍。左側兩龍的龍首相向;右側的兩龍則是相背的,四龍各自追逐著火焰寶珠,四龍的形象非常逼真,好像要破壁而出一樣。在壁的最外側的雙龍,一黃一紫,左端的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左右分張,下肢前突後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二龍也是動感十足,就像真的在爭奪什麼東西一樣。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所以古代的帝王經常以九五之尊來形容,這種規格可以說是最尊貴的。紫禁城內的九龍壁的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於5個空間,而且在壁頂的正脊上也裝飾有9條龍,中央的是一條坐龍,兩側各有4條行龍。兩端的戧脊跟其他的廡殿頂不同,沒有裝飾的走獸,而是以行龍直達簷角。簷下鬥拱之間用了九五45塊龍紋墊板使整座建築以不同的方式蘊含了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麵共用了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
阿哥所——南三所
南三所位於外朝東路文華殿的東北方,皇極門、九龍壁的南側。南三所並不是一座宮殿的名字,而是一組殿宇的總稱。明朝時期,這一帶有端敬殿、端本宮,是專供太子居住的。其中還有一座殿日“擷芳殿”的,清康熙年間的太子允礽的宮人在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上興建了三所院落,作為所有皇子的居所。之所以叫這裏為南三所,是因為這裏在寧壽宮的南側,所以才叫作“南三所”的,因為住的是皇子,所以也稱為“阿哥所”,從嘉慶朝以後,再稱呼南三所的時候,多以“擷芳殿”來代稱整組建築。
在清代,皇子們在幼年的時候都是跟母親一起住在後妃們居住的東西六宮,到了讀書的年齡後就要移居到毓慶宮,毓慶宮就是皇子們讀書和生活的地方。到了成婚的年齡,皇子們就要移居到南三所,受封親、郡王後,再移居到皇帝賜給的府邸居住,隻有特別受到皇帝看重的皇子才可以一直居住在宮內。南三所的幾處宮殿共用1座宮門,麵闊3間,進深1間,綠琉璃瓦歇山頂,當中開門,內外設礓磋道。宮門內有一東西方向窄長的小廣場,廣場北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著3所,每所都是前後3進院落,中間的那所就是擷芳齋。三所的形製也完全相同:南端有1座琉璃門,前殿麵闊3間,中殿、後殿皆麵闊5間,綠琉璃瓦硬山頂。殿前都各有東西配殿3間,中殿前還有1座井亭。此外還有耳房、順山房、值房、膳房、淨房等殿宇。雖然這裏稱為南三所,但這裏的房屋卻遠遠不止三所,整個南三所的房屋加起來有200多間。
南三所位於紫禁城東部,按陰陽五行之說,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故屋頂多覆綠琉璃瓦,並安排皇子在此居住。同時,依封建禮製,南三所建築的屋頂皆為單簷硬山頂或歇山頂,形製較粵帝所用的殿宇等級稍遜。
南三所建成後,康熙朝的太子曾住在這裏。嘉慶皇帝在即位前也曾住在這裏,嘉慶皇帝的兒子道光皇帝也是在這裏出生和生活的。道光皇帝的長子以及早年的鹹豐皇帝都先後在擷芳齋裏生活過。宣統年間,這裏還曾作為攝政王載灃的起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