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秀宮的最後一位主人是遜帝溥儀的皇後婉容。1905年婉容出生於內務府大臣榮源府內。1922年,已滿17歲的婉容因其不僅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且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在貴族中聞名遐邇。1922年的冬天,因為被溥儀在照片上劃了一個圈,便被選入宮,成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後。
婉容是一位喜歡新文化的女子,所以在宮中的三年,與溥儀相處的還算融洽。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給溥儀取了個英文名字:亨利,溥儀也給婉容取了一個英文名字:伊麗莎白。兩人經常用這個名字互相開玩笑。兩人在紫禁城內還經常會書信往來,後來,人們在儲秀宮發現了很多兩人之間的情書和共同寫的白話詩。
婉容就住在儲秀宮裏,儲秀宮的正殿西暖閣原來是慈禧的臥室,婉容把它改成了浴室,並安放上了西式浴盆;東暖閣是她的臥室。慈禧在儲秀宮居住的時候在儲秀宮和翊坤殿之間的穿堂殿體和殿吃飯,婉容卻將這裏改成了書房兼客廳。客廳的正中擺放著一座來自法國的八音琴,體和殿的西間是婉容讀書的地方,書案上擺放著她讀過的《美人風雅大觀》和各種小說等新讀物。儲秀宮後殿中間的建築物叫麗景軒,慈禧的時代這裏是戲台,經常上演一些節目,婉容將這裏改成了西式食堂,放置西式餐桌和餐具。
1925年11月15日上午,溥儀和婉容正在儲秀宮內談笑,馮玉祥沒有預警的突然發動北京政變,倉皇之間,溥儀和婉容等後宮一千人等收拾好行李,坐上了等在順貞門的汽車,結束了紫禁城的生活。儲秀宮的最後一位主人就這樣離開了這裏。
嘉慶帝的倚廬——鹹福宮
鹹福宮也是西六宮中的一座宮殿,位於西六宮的西北側,儲秀宮的西側,長春宮的北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此宮剛剛建成的時候名字是壽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時候才改名為鹹福宮的。整個清代,鹹福宮經曆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兩次大修。這裏跟明代一樣也是後妃們的居住之地,隻是在乾隆朝,乾隆皇帝偶爾在這裏起居,乾隆帝駕崩後,嘉慶帝把這裏作為倚廬,為乾隆守靈。
鹹福宮與東西六宮的其他宮殿一樣都是兩進院,正門鹹福門是一道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麵闊3間,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建築格式,這類的形製略高於西六宮中其他的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製相同。鹹福宮的前簷明間安隔扇門,其餘為隔扇檻窗。後簷僅明間安隔扇門,其餘為簷牆。鹹福宮前殿的匾額是乾隆禦書的“內職欽承”,每到年節時,鹹福宮的東壁上要懸掛乾隆皇帝撰寫的、大臣汪由敦敬書的《聖製婕妤當熊讚》,西壁上則要懸掛《婕好當熊圖》。前殿山牆的兩側有卡牆,卡牆上有隨牆的小門可以通到後院。殿前還有東西配殿各3間,都是硬山頂的建築,配殿還各有耳房。
後院的正殿名字是同道堂,麵闊5間,也是硬山頂的建築風格,正殿的東西兩側還各有耳房3間。前簷明間安隔扇門,設簾架,餘間為支摘窗;後簷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後殿的正室懸掛有乾隆禦題的匾額“滋德含嘉”,殿內東室的匾額是“畫禪室”,西室“琴德簃”,都是乾隆禦題的。從名字上可以看出來,這裏曾是乾隆皇帝潛心研究藝術的地方。
“琴德移”裏曾經放有康熙皇帝留下來的古琴,而“畫禪室”裏貯藏有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鹹福殿的後殿也有東西配殿,殿前的東南角落還有1座井亭。
除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偶爾在這裏起居之外,鹹福宮大部分時間都是供後妃居住的,前殿是後妃們行禮升座的地方,後殿就是她們的寢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駕崩後,嘉慶帝住在成福宮裏為乾隆守靈,並下令這裏不要設床,僅鋪有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直到這一年的十月才移居養心殿。在這以後,鹹福宮一度恢複為妃嬪的居所,道光帝的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這裏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後,鹹豐皇帝也住在鹹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然經常在這裏居住。
珍妃的寢宮——景仁宮
景仁宮是內廷東六宮中的一座宮殿,位於東六宮的西南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剛開始的名字叫長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時候才改名為景仁宮,這裏是明代後妃們的居住之地,清代也沿用明朝的製度專供後妃們居住。景仁宮經曆了順治十二年(1655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三次大修,才有現在我們看到的景象。
景仁宮是一個二進院落,大門是景仁門,門內有一座石影壁,相傳是元代時期的遺物。第一進院落的正殿就是景仁宮,這是一座麵闊5間的黃琉璃瓦歇山頂式建築,簷角安放有走獸5個,簷下是單翹單昂五踩鬥拱,上麵裝飾有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簷開門,次、梢間都是檻牆、檻窗。明間的室內懸掛著乾隆禦題的“讚德宮闈”匾額,室內是方磚鋪地。殿前有寬廣的月台。前殿的東西還各有配殿3間,配殿也是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頂式的建築,配殿的南北還各有耳房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