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北京故宮(4)(3 / 3)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都是非常勤於政事的,所以“禦門聽政”也頻頻舉行。在“禦門聽政”當天的拂曉之前,皇帝要設禦座在乾清門,然後召見內閣、六部等中央各部院的官員,首先聽取他們的工作彙報,並接收他們的奏疏,然後當場做出決策。大臣們則站立在台階之下,輪流奏事。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氣,皇帝則令大臣們同到門裏,有時還賜給他們雨衣。到了冬天,乾清門下非常寒冷,皇帝使用的硯水不免結冰,所以特意使用鬆花江底的石頭製成暖硯,硯下放置熱水,保持硯中墨水溫度,這樣硯水就不會結冰了。

清朝的“禦門聽政”製度在康熙、雍正、乾隆幾代皇帝時,都堅持得比較好,一個月之中,或逢五、逢十,基本上都能按時舉行。“禦門聽政”最勤的就是康熙皇帝玄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大學士奏請皇帝隔三四日“禦門聽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沒有同意,並說:“朕聽政三十餘年,已成常規,不日禦門理事,即覺不安……”因此,一些國家大事都是在“禦門聽政”時決定的,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清軍兩次反擊沙俄侵略中國的雅克薩之戰的決策,都是康熙皇帝“禦門聽政”時做出的。

然而自嘉慶以後,由於“禦門聽政”比較辛苦,皇帝也漸懶,所以便很少舉行“禦門聽政”了。到了鹹豐、同治、光緒之後,這種“禦門聽政”的製度就基本被廢棄了,已經沒有一位皇帝再舉行“禦門聽政”了。

景運門、隆宗門的建築特色

紫禁城由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廣場的東西兩端分別是景運門和隆宗門。

景運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清代沿襲了明製,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又一次重修。景運門麵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單昂三踩鬥拱,徹上明造,梁枋上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朝期間以及兩次重修期間,還開辟了門道,門扉設在後簷的金柱處。門道內外設有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門內北側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側為奏事待漏值所。門外的東側為奉先殿,北側為毓慶宮。

隆宗門也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

到了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年)又進行了一次重修。

隆宗門位於故宮乾清門前廣場的西側,西向,與東側景運門相對而立,形製相同。麵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單昂三踩鬥拱,徹上明造,梁枋上也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朝期間及兩次重修也辟了門道,門扉設在後簷金柱處。門道內外設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門內的北側為軍機處值房,門外的正西側為慈寧宮。此門是內廷與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能隨便出入。

景運門與隆宗門均為進入乾清門前廣場的重要門戶,進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內廷中路各處,因此也被稱為“禁門”。自親王以下,文職三品、武職二品以上大員以及內廷行走各官所帶之人,隻準在門外台階20步以外處停立,不能擅入。

“宮內禁門”的重要位置

紫禁城中的皇帝進行臨外朝行大典的活動並不多,所以一年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皇帝和後妃們都居住在內廷中。他們不僅吃住生活在內廷,皇帝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召見大臣等也都在內廷。特別是清代皇帝將“禦門聽政”從太和門移至乾清門後,內廷的地位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清代在乾清門的廣場內相繼設立了軍機處、九卿房、宗室王公奏事值房,以及軍機章京值房等重要的軍政機構,所以包括乾清門廣場在內的內廷實質上已由帝後們的內宮轉變為封建皇權的政治統治中心了。而景運門和隆宗門地處乾清門廣場的兩端,就像虎踞龍盤似的把守著皇宮的內廷,是進入內廷的必經門戶。因而,它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紫禁城中最需嚴加把守的兩座禁門。

在清代,除了被召見的官員和值班大臣外,即使是王公大臣、宮內行走的官員等,也不能擅自進入景運門和隆宗門。一旦有擅自進入者,不論官職品位,值班大臣立即阻攔糾察。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臣們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請求準許三品以上文職、二品以上武職官員,以及在宮內行走的其他大臣帶隨從進宮。乾隆皇帝準了奏折,但所有隨從人員都必須在景運門、隆宗門外台階下20步以外站立,不能靠近。僅此森嚴的戒備,就足見景運門、隆宗門在皇宮中的重要位置了。

隆宗門的匾額上為何有箭頭

前麵我們已經介紹了,景運門和隆宗門是兩大“禁門”,一般人是不能進入的。然而就在這兩大“宮內禁門”的隆宗門的匾額上,卻牢固地釘著一支箭頭,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