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臣戰場上,俄軍使用的“龍卷風”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重達800公斤,最大射程達到70公裏。它采用了先進的製導技術,在發射管上裝有一個“黑匣子”,可為每發彈自動編製程序。彈上的燃氣發生器可根據指令產生高壓氣流,不斷修正火箭彈的飛行方向,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了3倍,因而被譽為目前正式列裝的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據最近報道,俄羅斯還在研製一種專用於戰場偵察的火箭彈。它的中部和尾部裝有折疊式彈翼,飛到空中張開彈翼便成為一架無人駕駛偵察機,可從9000米高的空中攝下目標圖像後傳到指揮中心。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火箭炮配上先進的無人偵察機,在現代戰場上大放異彩。
六、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占領和撤出陣地快,戰場生存能力強,有利於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的協同更加密切。自行火炮與坦克的區別在於裝甲較薄,火炮口徑較大,說它是火力型的特種坦克也不錯。
早期的火炮都是固定發射陣位的火炮,以後發展到可以用卡車或其他車輛進行牽引機動,但火炮本身是不能機動的。這樣,如果炮位被敵人發現,就是一個死目標,很容易毀傷。所以,人們便開始研製一種安裝在各種車輛底盤上,不需外力牽引而能自行運行的火炮。
早在1914年,俄國就在卡車底盤上改裝了76毫米高射炮。二戰中,自行火炮得到廣泛發展,僅前蘇聯就研製了5種口徑、9種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3年左右時間內就生產了3.1萬多門。二戰後以來,由於陸軍作戰更加強調機動力、火力和防護力的有機協調,所以自行火炮的發展受到空前的重視。
早先的自行火炮多為輪式、敞開式無裝甲結構,生存能力和防護力較差。現代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或裝甲車的底盤,履帶驅動,裝甲車體,上麵裝備各種形式的火炮,從而構成合理的火力配備係統。自行火炮克服了牽引式火炮要靠牽引機動的缺點,吸收了坦克、裝甲車防護性能好的優點,提高了機動性能,可以更好地發揮火力。
由於采用坦克或裝甲車的底盤,所以越野性能、跨壕越障性能、涉水性能等基本和坦克、裝甲車差不多,隻是裝甲厚度較薄,一般為10~50毫米,這樣可以大大減輕自身重量,用來裝更大口徑的火炮。
自行火炮的主要作用是協同坦克作戰,或伴隨機械化部隊進行高速機動,執行防空、反坦克、遠、中、近程對地麵目標攻擊等任務。有的自行火炮還能用飛機空運和空投到戰場前沿,更有效地提高了機動能力。如美國203毫米大口徑自行榴彈炮,可以在30分鍾內分解為底盤和炮身,然後再進行空運。有的火炮在戰役機動時用其他車輛牽引行軍,到達戰場後便可依靠自身的輔助動力裝置,以每小時15~30公裏的速度調換炮位、轉移陣地或進行戰場機動。
自行火炮是車輛與火炮的結合物,什麼樣的火炮都可以往車上裝,所以就派生了自行加農炮、自行榴彈炮、自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擊炮和自行無坐力炮等各種各樣的自行火炮。從發展趨勢來看,自行火炮將逐步取代牽引式火炮,從而成為陸地戰場的主要攻擊武器。
以上火炮種類是根據其結構特點和彈道特性來區分的,如果從火力特點和戰術使用來區分,還可區分為壓製火炮和反坦克火炮。大口徑加農炮、榴彈炮、加榴炮、火箭炮、追擊炮歸類於壓製火炮;小口徑加農炮(如85加農炮、57戰防炮等)、滑膛炮、無坐力炮等歸類於反坦克火炮。另外,壓製火炮在必要時可以進行反坦克射擊(除火箭炮和迫擊炮),反坦克炮在必要時可進行壓製射擊。
不同種類的火炮在戰場上起著不同的作用,他們共同發揮著戰爭之神的巨大威力。戰爭離不開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