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正確,找對方向與目標,才能做正確的事情。而正確做事則是指方法選擇正確、行動富有效率。隻有先找到正確的事去做,然後才是選擇正確的方法去做。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知道該做什麼,卻總是做不好;
不知道做的事是否正確,卻能把正在做的事高效完成;
事情已經做完了,卻發現真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解決問題的思路很明確清晰,卻總也完成不好;
問題的及時解決需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並清楚如何將其解決;二是能夠高效解決。這說明解決問題不僅需要正確做事,而且還要保證做正確的事情。“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效率,其結果是讓我們更快地朝目標邁進;“做正確的事”強調的則是效能,其結果是確保我們的工作是在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然而,我們發現很多人更關注效率,隻要能用最有效的辦法完成,就算大功告成。對於所做的事情本身的正確與否,常常忽視,如果這樣即使效率再高,問題也很難得到圓滿解決,就像“南轅北轍”中的那個人一樣。
有一個人,從魏國去楚國。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好車,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麵,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在路上,有人問他要去哪兒,他大聲回答:“去楚國!”路人告訴他:“楚國在南邊,你這是在往北走啊,方向根本不對。”
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隻能白花呀!”他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隻好眼睜睜看他走了。
這是一個很滑稽的故事,我們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嗎?我們像那個魏國人一樣,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的方向一意孤行。
執行力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信念,一旦做出決策,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執行,並執行到底,即使是錯的。這就像軍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服從是軍人的天職”。的確如此,對於執行者來說,他要做的是“做正確的事情”,把事情高質量完成,就可以交差了。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執行者分心。事情已經在做了,卻總在懷疑所做事情的正確性,這樣隻會降低執行效率。
就像一次豪賭,認準了的事不撞南牆不回頭。贏了,就大賺一筆;輸了,就從頭開始。但是,老板經-營的是公司企業,員工做的是工作,都不是賭博,可以見勢不妙,及時回頭。如在一個工業企業裏,員工在生產線上,按照要求生產產品,其質量、操作行為都達到了標準,他是在正確地做事。但是如果發現這個產品根本就沒有買主,沒有用戶,就必須對決策作出迅速調整,而不是靜靜等待厄運的降臨。
決策不比軍令,更不是聖旨,不能更改。決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力所能及地作出自認為合理的決策,然後在實踐中認真執行,執行過程中決策應不斷地根據客觀情況進行修訂,以至完善。PDCA循環理論,即決策計劃、全力執行、及時檢查、處理修正。它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麵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