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李甘的憂愁(2 / 2)

接著李甘又補了一句道:“說到匈奴,這幾年當今皇上在不斷的準備北上抗擊匈奴人,我們這幾個村也被抽調了一些的年輕壯漢,有些地都荒廢了。”賀宇聽到後,覺得這家家真的都有難念的經,別看這小小的地方,治理起來也是問題多多。

“老哥莫急,小弟我在南方的時候也鍾過地,對於種地知道些許,我們那裏的問題比你手下的問題還要更多,我們那裏山多,許多的地都開在了山上,但是我們依然種的好好的,不然咱們吃了這飯後,便由大哥你帶我去幾個村子裏轉轉,小弟我也幫老哥你出出主意。”李甘聽完賀宇的話後臉上的苦臉也是好了一點,連忙點頭同意了賀宇的意見。

隨後兩個人也匆匆的吃完了飯,李甘又帶了兩個家丁,這四個人便由李甘所在的李家村進行了下地檢查。都說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眼下已經到了夏末,也快步入初秋。一路上賀宇也是詢問了李甘一些關於這裏一年四季的天氣狀況和雨量,但是李甘也是一竅不通,最後也是正好李甘手下的一個叫王鑫的家丁向賀宇介紹了一番,這名家丁是來自李家村旁邊的青光村,未進李府的時候也是一個莊稼漢,後來李甘看他也年紀輕輕又長的一身力氣,便招進了自己府中。

賀宇此時也是了解到了這一帶的基本情況,四季分明,降水也是充足,但是前年卻罕見的大旱了一年,也是那年王鑫進了李府,因為大旱,顆粒無收,加之官府的賑災有限,特別能吃的王鑫也隻好進了李府,為了一口飽飯做了家丁。但是這兩年來倒是就沒有再出現了大旱的情況,隻是降水會比早些年少了許多。說話間,這幾人便到了地裏,漢中這地方有種植水稻也有種植麥子,而李甘這幾個村主要還是種植水稻。眼下地裏的水稻基本已經接近收割的時候,隻是賀宇看到地裏的水稻還是跟後世的水稻還是有一點差別,原因很簡單,後世一個叫袁隆平的人徹底改變了水稻的品種。

這個時代的水稻的稻穗無法像雜交過的水稻那麼多那麼飽滿,至於這時的一畝地要比後世的一畝地小很多,同樣的土地折合成產量的話,此時的畝產隻有大概兩百四十斤左右,而後世的畝產平均能有上千斤,而袁隆平甚至在試驗田裏種到了兩千斤。可想而知,這之中的差別有多大。

賀宇也仔細個觀察了這是的水稻種植窩距,雖然說窩距短可以多種植一些水稻,但是太密集的水稻種植則容易導致土地肥力的不足,反而減少了產量。後世的水稻種植窩距一般在在三十公分左右,每窩在四到五苗的水稻。而賀宇眼前見到的水稻間距實在是有些密集。

賀宇也看到了這裏的土壤,發現這裏的土壤屬於黃土,偏向於酸性,種植水稻的話倒是沒有問題,至於肥力,賀宇也聽王鑫的介紹,這裏的肥力也還可以,基本都是施一些農家肥,收成也還算不錯(相對而言)。而就在賀宇仔細觀察土地之後,他卻發現了一個非常根本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