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給你一家服裝店,怎樣賺錢(6)(2 / 3)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營業外支出

所得稅費用

第三步:結轉投資收益

(1)如果餘額在貸方,那麼表明是淨收益。

借:投資收益

貸:本年利潤

(2)如果餘額在貸方,那麼表明是淨損失。

借:本年利潤

貸:投資收益

原本以為多多吸收利潤表的知識會很慢,畢竟不是科班出身。但幾經分析,這丫頭倒是心思巧妙地用自己的方式給記牢了。

記到賬上後,算出本年利潤的餘額。記在貸方的是利潤;如果記在借方,第一反應就該知道這是虧損。

記是記住了,多練習幾次也很快能掌握。但多多還是很納悶,前人為什麼會發明報表這種深奧的玩意兒?流水賬記一記,多輕鬆!

哈哈,想偷懶就別當老板!做生意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奔著利潤去,確切地說,是淨利潤!

前麵利潤表算出隻是單位毛利潤,上張表格裏算出的68元也不是淨利潤,到底什麼才是淨利潤呢?

淨利潤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以後公司的利潤留存,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淨收入。淨利潤的計算公式為:淨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率)

淨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淨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淨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淨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二是所得稅率。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淨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采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稅後利潤(即淨利潤)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標。對於企業的投資者來說,淨利潤是獲得投資回報大小的基本因素,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淨利潤是進行經營管理決策的基礎。同時,淨利潤也是評價企業科盈利能力、管理績效以至償債能力的一個基本工具,是一個反映和分析企業多方麵情況的綜合指標。

淨利潤現金含量是指生產經營中產生的現金淨流量與淨利潤的比值。該指標也越大越好,表明銷售回款能力較強,成本費用低,財務壓力小。

淨現金流量是根據現金流量計算的,淨利潤是根據權責發生製計算的,比如一家公司收到大量預付款,沒有確認收入,不計算利潤,但是收到現金,所以這個比例會非常高。

稅前利潤是指在所得稅完稅前的利潤,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後的利潤,叫稅前利潤,在這個基礎上繳納所得稅。

這些利潤的算法公式有:

產品稅前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分攤後的期間費用

產品銷售收入=國內銷售收入+出口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成本是指與產品銷售收入相對應的銷售成本

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企業營業稅金及附加×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後的期間費用=企業期間費用合計×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比例(%)=該種產品銷售額/企業生產全部產品銷售額(包括該種產品)×100

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即是指在所得稅完稅前的利潤,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後的利潤,叫稅前利潤,在這個基礎上繳納所得稅.

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淨收入-主營業務支出-營業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稅後利潤=淨利潤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毛利潤=主營業務淨收入-主營業務支出-營業稅金及附加

看了正解,多多了解到稅後利潤就是淨利潤。

看到有盈利還要計算所得稅,還有一筆憑證: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所得稅

計提完所得稅,別忘了結轉出去: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這裏要注意的是,雖然所得稅和利潤有關,但並不是虧損了就不用交納所得稅了,要看調整後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否是正數,至於怎麼調整,還有一些規定,比如招待費不能超標啊、廣告費不能超標啊,超出的部分都要扣除,罰款也不能稅前扣除的,然後再算應納稅額。所得稅對於企業的稅收是件大事,對於會計來說,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計算所得稅費用表麵上不難,但無論從稅法上還是會計的核算上,會計都需要掌握嚴格的規定和標準。38項準則是唯一一項按稅種定的準則,可見國家對於所得稅的重視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