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給你一家服裝店,怎樣賺錢(1)(3 / 3)

方法有以下幾種:

(1)個別計價法。這樣計算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

(2)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人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

(3)加權及移動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因此從管理角度看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嚴謹。而移動加權平均能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

(4)計劃成本法。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存均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

(5)最新計價法。其操作原理為采用最先進價法,平時存貨的收入按實際數量、單價及金額計價。如果進價發生變化,即使未發生銷貨或耗用,存貨結存成本也采用最新單價計價,由此產生的進價差異通過“庫存商品”明細賬來核算。當發生銷售業務時,結轉的單位成本為最新一次進價。由於結存存貨和已銷售的存貨均按最新一次進價計價,存貨結存成本必定會大於、小於或等於可供成本減去銷貨成本。物價上漲時,前者會大於後者,表示價格上漲可能帶來的收益,此時的差異在“庫存商品”明細賬的進價差異欄用藍筆或正數登記,表示貸差;物價下跌時,前者會小於後者,表示價格下跌可能導致的損失。此時的差異在“庫存商品”明細賬的進價差異欄用紅筆或負數登記,表示借差。隻有在物價漲跌綜合正好相互抵消時,二者才會在金額上相等。銷貨成本無論是在月末一次結轉還是每次發貨時結轉,“庫存商品”明細賬的進價差異累計數均在月末一次性調整該成本。

到底該用哪一種方法計量呢?哎,腦袋嗡嗡作響,來塊巧克力減減壓!

習慣性拿起黑巧克力,哇嗚,立刻清醒了許多。剩下來的兩顆,一個是白巧克力,一個還是黑巧克力,榛仁巧克力早就被我這隻饞蟲消滅幹淨了。

到底該用最早入庫的存貨價值入賬,還是該用最後入庫的存貨價值計量呢?用黑、白巧克力來選擇吧!

黑色選前者,白色選後者?還是,白色選前者,黑色選後者?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算了,兩塊一起吃掉,再打電話給小蘇問問吧。

“先進先出法?”

“嗯,對,你的店應該用先進先出法記賬。在確定存貨計價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準:以曆史成本為基礎;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做出決策時盡可能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選擇存貨計價方法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因素是存貨的特點及其管理要求。第二個因素就是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第三個因素就是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經營管理和業績評價的影響。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需要考慮上述多方麵的因素,而采用任何一種方法都難以兼顧各方麵的要求。因此與其他存貨計價法比較,用最新進價法是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它既適用於各類企業的存貨核算,也適用於同一企業不同存貨項目的核算。它是當今存貨計價方法的首選。”

“怎麼才算最新?我這裏每件衣服都很新!”

“小家夥別打岔,聽我說!你隻要記住一個原則:當你進好幾次貨時,一定要先安排先入庫的先賣出去。因為衣服的價格不斷變化,存貨價值容易受到時間的影響。到了月末盤點日,積壓在庫房裏的衣服表現出的價值其實已經不是標價上的數字,而應該是最新的價值。到了下個月,你不可能還按照原價賣。當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時,就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遵守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一般來說,半年或者一年一次,其實就是通過重新評估讓你知道剩下的這批衣服還值多少錢。”

“怎麼評估?我現在一個頭兩個大,頭發都沒時間打理,放下來倒是很像平菇呢!”

“哈哈,那就紮起來,一秒鍾變道姑吧!好了好了,不開玩笑了,還想不想聽課?”

“必須聽!”

“計算的時候要比較一下期末存貨成本和可變現淨值的大小,如果成本低於可變現淨值,期末存貨按成本計價,不用計提跌價準備;但當成本高於可變現淨值,高出的部分就計入‘存貨跌價準備’。”

“等等,等等……什麼是可變現淨值?”

“哦,忘了你不是同行,術語是死穴。可變現淨值=估計售價-銷售費用,存貨跌價準備=庫存成本-可變現淨值。計提分錄按我說的做,借:管理費用,貸:存貨跌價準備。”

“哦,我風華正茂的,還沒到跌價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