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鐵路,從長安出發,至於夷播海以東碎葉城。
全長七千裏,其間要翻山越嶺,途經大漠,難度可想而知。
工程總投資五千萬萬錢,計劃二十年完工。
光沿途的防護林,就要占據總投資的三成。
該項目一經提出,立刻招致朝野許多反對。
但薑雲逸一力堅持,他說:
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不肯做,後人未必還有機會做。
隻有用鐵路將中原與西域緊密連接起來,朝廷才能一勞永逸地對西域進行掌控。
否則一旦國勢衰退,西域還是會丟。
西域鐵路,政治和戰略效益才是第一位的,經濟效益處於次要地位,且隻要經營得當,是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的。
這個時間點,當年老一代重臣早就凋零光了,連趙相都退隱三年了,沒有人可以阻止已經無敵的薑某人。
曆史證明。
西域鐵路的修建完全正確,為此後幾百年間帝國牢牢掌握西域,繼而支配世界島,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雖然該項目投資巨大,短期看不到可觀回報,但此時大周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九百萬萬錢,整個東亞的貿易都在大周掌握之中。
大周牢牢掌握著東亞的政治軍事金融經濟文化主導權。
西域鐵路專項債券連發了十五年,每年近四百萬萬,連西洋人都來買了不少,相當於交保護費了。
隨著西域鐵路的開通,絲綢之路重開,不斷有中原人口移居西域,為西域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泰興二十年大朝會,還有一件小事,要求東瀛國天皇去“皇”號,改稱國王。
皇與帝是大周天子專屬,不允許僭越。
此事自然引起了東瀛的反彈。
後來,大周扶持九州大名龍造寺上洛,推翻了原來的足利幕府,天皇也順理成章地改了稱號。
大周駐軍九州、琉球,成為維護東亞政治穩定的基石。
泰興二十一年。
大周設立北洋都護府,統領興安嶺以北、庫頁島等廣袤的冰原地區。
泰興二十二年。
大周也是世界第一艘鐵甲船下水,該船采用蒸汽動力和風帆動力兩種驅動方式。
同年八月。
北路和南路探險隊返回母港,帶來了大洋洲和北美的消息。
朝廷開始建立北方航線,通過扶持北美大陸印第安人,阻斷了西洋人對北美大陸的掌控。
大洋洲方向,明相未卜先知地在地圖上點了一下,大周的勘探隊便不遠萬裏去挖出了鐵礦,據說品相相當好,比大周本土的好很多。
泰興二十三年。
周軍在西進途中與奧斯曼帝國遭遇。
經過三年激戰,周軍水陸夾擊,徹底打散了奧斯曼帝國。
泰興二十六年。
大周在紅海與地中海之間組織開鑿運河。
泰興二十九年。
大周水師西洋艦隊與大不列顛海軍在直布羅陀地區激戰數月,不分勝負。
泰興三十年,大周本土新組建的鐵甲蒸汽艦隊馳援西洋艦隊,在大西洋上針對不列顛船隻進行全麵絞殺。
已經六十多歲的拉斐爾侯爵,被任命為直布羅陀總督,一時風光無兩。
泰興三十五年。
身體每況愈下的明相,越來越無法操持繁重的國事,辭去一切官位後,回歸齊國公府著書,繼續為後世謀劃。
兩年後,溘然長逝。
享年五十六歲。
泰興三十九年,皇帝姬泰北駕崩,廟號文宣。
李夫人所出皇七子姬安康繼位。
明相與文宣帝相繼去世後,大周帝國遵循先前製定的“半個世界”戰略,適度進行戰略收縮,以控製半個世界為基本戰略思路,不斷鞏固印太地區基本盤。
西域鐵路在泰興三十九年如期修到碎葉城後,後繼者繼續向西延伸,一直拓展到西亞和東歐。
歐亞大陸橋用了五十多年時間,完全貫通,這有力地奠定了世界島主導世界秩序的基礎。
明相主政後期上馬的內燃機、發電機、無線電和熱氣球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也在他死後十幾二十年裏陸續開花結果。
美中不足的,就是人口政策沒有很好地落實下去,長期的繁榮穩定,導致人口大爆發。
所幸,朝廷因勢利導,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推動周人走向世界,遍地開花的周人血統,成為大周主導世界秩序的重要基礎。
野蠻掠奪與種族滅絕的惡劣行徑,得到有效遏製;人類文明,按照周人的文明觀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