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特等燕西南七部首領,帶人連夜撤軍。
燕國十萬大軍,瞬間隻剩下六萬。
沒走的部族也人心浮動起來,
為了提振士氣,長孫日成組織了燕軍攻城。
長子長孫正德為先登,陣亡於平城腳下。
周人再次派出使者,願出十萬石糧草、三千石茶葉、一萬匹布為軍資,希望燕國撤軍。
不得不說,沒走的燕西各部首領都怦然心動了,軍心愈發渙散。
隻有長孫日成知道,隻要這次退了,以後就很難調動燕西進攻周國了。
周國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滲透燕西,會有越來越多的燕西部族和周國眉來眼去。
可是,便是不退,他又能往哪裏去?
他最多也就是帶兵把雁門的平城、馬邑、陰館城禍禍一遍,對周國來說,這隻是纖芥之疾。
事實上,從他不敢斬周使以自證那一刻起,他就不敢把事做絕,總要給長孫氏留條後路。
前幾日,周軍用一千多門虎蹲炮,正麵擊退兩倍於己的匈奴騎兵,給草原部族造成的震撼,至今未平。
過去二百年來,焦灼的草原態勢,忽然急轉直下,周軍已經呈現出碾壓的態勢。
三月初六,匈奴放棄西套,全軍西撤的消息傳來,燕軍軍心再次震蕩起來。
仍在堅守的燕西各部首領,集體逼宮,要求主帥必須立刻接受周人的和談條件。
一旦周軍東顧,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退兵條件了。
隻有五千本部的長孫日成,被迫與周人議和。
議和結束,長孫日成帶領五千本部,火速東歸,準備迎接燕王的疾風驟雨。
而燕西各部卻沒有立刻走,一邊派人搬運糧草布匹茶葉回部族,一邊留下來趕大集。
雁門、上穀邊地郡縣,都開了春集,物美價廉。
交通運輸總公司,剛備好了貨。
大周十分大度,一點也沒追究燕國擅啟邊釁的事情,熱情地招呼燕西各部。
連已經跑路的燕西南各部,都回來要求瓜分周人給的軍資,順便趕大集。
隻要部族頭人以上親自畫押,就可以賒欠。
燕西各部都深刻感受到了大周的熱情,覺得周人特別善良。
燕西部族都很滿意,周人也很滿意。
隻有燕國王都一片陰雲密布。
一場政治風暴,在襄都醞釀,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這種被外部壓力引爆的內部矛盾,破壞力是廣泛而深遠的,傷害的國家元氣,也許許多年都補不回來。
三月的洛都已經十分熱鬧。
東匈奴遣使求和。
上表稱臣、獻女、承諾歸還涼州酒泉和張掖,隻要求大周皇帝承認匈奴其他領地。
匈奴使者求和的消息傳開,洛都的人們才後知後覺,仗竟然不聲不響地就打完了。
時隔二百年,周軍在野戰中擊潰兩倍於己的匈奴大軍,再次匡扶整個河套地區。
這毫無疑問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大勝。
至於西涼丟失了酒泉和張掖,以及雁門花錢勸退燕軍的事情,都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大周的皇帝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匈奴人的“無理”要求,直接引爆了洛都周人的情緒。
重建西域都護府,被提上了國朝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