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二年,開春以來,黃河中下遊流域滴雨未下。

三月中以來,旱情進一步惡化,河水都出現了斷流的跡象,運河航運受到極大影響。

通達洛都的水路被旱情阻斷,黃洛河段,必須依靠纖夫拉纖才能通行中小船。

河北中南部、司棣東部、兗州、青州一帶,赤地千裏。

朝廷沒有立刻開倉賑災,而是招募流民,往河套開荒。

人離鄉賤,響應者寥寥。

朝廷也沒有逼迫,隔了小半個月,又給出了第二套方案:

以工代賑。

朝廷一口氣啟動了兩大工程:

第一,黃河河道清淤與河堤修築。

第二,邯鄲運河支線修建。

運河邯鄲支線,去年就開始勘察設計了。

黃河河道清淤與河堤修築,也是都水監早就定好方案的,就等著天災之時,拿出來應景。

災民有了飯吃,朝廷省了好大一筆工錢。

不過,這場大旱,也打斷了朝廷機構革新的進程。

這種事一旦動起來,整個官僚體係都得癱瘓一陣子,隻能等內外平穩無大事的時節才能進行。

與大周的按部就班不同,燕國襄都一片風聲鶴唳。

周軍在野外遭遇戰中,正麵擊潰匈奴大軍,逼迫匈奴遁走西域,南邊重新支配整個河套的消息傳來,燕國朝野一片嘩然。

如果周軍可以輕易戰勝匈奴,那對陣燕軍如何?

有人提議加碼鑄造火炮,以跟上新的軍事潮流。

但呼聲最高的,是要求王庭立刻實行全麵革新,從科舉到軍製,全盤周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燕國召開了庫裏勒會議。

“昔年太祖創新製,立下大燕國祚,以有二百年之繁華。如今,國政日艱,內外交困,又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

寡人欲效太祖故事,順天應民,革除時弊,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燕王元利貞開門見山。

十三位燕國世勳權貴,都陷入了沉默。

該來的,總歸躲不過去。

見眾人都不吭聲,元利貞問道:“國相以為如何?”

丘太一沉聲道:“丘氏願追附大王驥尾,肝腦塗地。”

國相痛快表態,予取予求。可元利貞卻並不滿意。

他要的不是丘氏怎樣,而是要丘氏帶頭彈壓不從。

“右帥以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右元帥長孫日成身上,他的態度,才是今日最關鍵的。

“長孫氏世代忠良,願遵從大王號令,絕無二話!”

嘩!

眾人稍稍有些騷動。

長孫日成這老東西竟然半句廢話沒有?

元利貞麵無表情地道:“左帥以為如何?”

慕容寶武呼出一口濁氣,道:“慕容氏堅定不移支持大王革除弊政!”

國相、左右元帥竟然一致支持燕王革新,大勢已成。

十三世勳權貴逐一表態支持新政,異乎尋常的順利。

燕王開始頒布新政內容:

其一,開科取士,今秋就開第一屆科舉,每屆錄取二百四十人,其中世勳子弟取百四十人,平民取百人;

其二,改城主製為郡縣製,燕東設立十三郡八十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