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一所學校的文字環境
借助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所流傳的一些道德規範進行道德教化,對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重要意義。如在校園的走道或走廊旁邊放置一些名言錄:“義,人之正路也。”——孟子;“義者正也”——孟子。可在草木花卉旁示警語格言,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請愛護草坪;“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從人的內心出發,用溫柔的勸告:“茵茵綠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而非強製性的命令(如:“不許攀摘花木”……)。同樣,圖書館門前則可掛置一塊警示牌:“如果抱僥幸心理,一念之差將會給您清白的人生帶來無法磨滅的汙點”,以此引導、約束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圖書館樓梯口,借書處等,可給出諸如一周贈言“你所讀的應該是精華之所在——名著。”——阿德勒。由此指導、提醒和警示學生閱書的價值取向。在閱覽室可擺設一些小型名人雕塑。在食堂就餐處可布格言:“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肖像的鏡子”;“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使文明意識得以內化,心靈得以潤澤,而為這樣的意識和感情所陶冶的行為舉止,便會是這種美好心靈的自然流露。在教學樓的走廊或課間休息處置放名人警句:“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陸遊;在教室裏貼上詩聯:“清到梅花不畏寒,淡如秋菊何妨瘦”,或是橫幅“敏行不敢怠”。以陶冶寧靜、淡泊的情操和勤勉刻苦的精神。
資料來源:改編自楊丹妮.隱性課程與素質教育(1):有形無聲的校園環境及其延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21):52—53.
問題與思考
1.什麼是課程?
2.你所理解的課程是什麼?
3.課程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
4.尋找你身邊存在的各種形式的課程。
案例分析
課程是什麼?課程是教師的一言一行;課程是一種學習計劃;課程是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是學校的生活和計劃……甚至一所學校的環境布置也可以成為一種課程,就如案例中無處不在的格言警句,通過精心設計和布置,其間多蘊含有一定的價值觀念、道德追求和時代主旨,從而在整個學校範圍內營造一種隱性課程,將真善美融為一體,對學生產生極大的道德潛化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並漸次達成其健全人格。
相關原理
課程,英語為curriculum,源於拉丁語的“跑道”(cursumracecourse),後轉義為教育上的術語,意為學生學習的路線、學習的進程,因而有時也將課程稱為“學程”。雖然課程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但是即使是在今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為大家廣泛接受的概念,有廣義理解為學生在學校所經曆的所有影響的總和,如將課程厘定為“囊括兒童在校學習期間應具備的全部經驗,並包含教育目標、教育目的、課程、教學活動、師生關係、人力物力資源以及所有影響學校師生關係的因素”。有狹義理解為某一學科內容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或某一節課,有理解為功課的進程、順序和過程,也有理解為學生實際達到的學習結果等,如提出課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學科或層次的學習的組織。([伊朗]S.拉塞克,[羅馬尼亞]G.維迪努著,馬勝利等譯.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27—128.)
1.國外的課程概念
胡森主編的《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歸納出了9種有代表性的定義:([瑞典]托斯頓·胡森,納維爾·波斯特爾斯威主編,江山野譯.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65.)
(1)課程是學校組織的一係列具有潛力的經驗,目的是訓練兒童和青年以群體方式思考和行動(Smith,etal,1957)。
(2)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的指導下所學得的全部經驗(Foshay,1969)。
(3)課程是為了使學生畢業、獲得證書或職業資格的教學內容和具體教材的總計劃(Good,1959)。
(4)課程是一種對教師、學生、學科和環境等組成要素的方法論的探究(WestburyandSteimer,1971)。
(5)課程是學校的生活和計劃,一種指導生活的事業,是構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氣勃勃的活動流(Rugg,1947)。
(6)課程是一種學習計劃(Taba,1962)。
(7)課程是通過有組織地重建知識和經驗而得到係統闡述的有計劃、有指導的學習經驗和預期的學習結果,在學校的幫助下,推動學習者個人的社會能力不斷地、有目的地向前發展(Tanner,1975)。
(8)課程基本上由5種大範圍的學科學習組成,它們是:A.掌握母語,係統地學習語法、文學和寫作;B.數學;C.科學;D.曆史;E.外國語(Bestor,1955)。
(9)課程被看做是有關人類經驗範圍不斷發展的、可能的思維方式——它不是結論,而是結論產生的方式,以及那些真理性結論的產生和被證實的背景(Belth,1965)。
2.國內的課程概念
我國學者施良方也歸納出了6種典型的課程定義。(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7.)
(1)課程即教學科目,即把課程等同於所教的科目。這種理解強調向學生傳授學科的知識體係,但容易忽視學生的情感陶冶、個性培養和師生的相互作用。
(2)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即把教學的範圍、序列的進程,甚至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等作為課程,這種理解會把課程的重點放在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安排上,易忽視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個性品質的影響。
(3)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即強調課程不是指向活動,而應該是直接關注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這種理解把課程的重點放在預期的學習結果上,往往會忽略非預期的學習結果和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4)課程即學習經驗。即強調課程應關注學生實際學到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這種理解把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個人,但因為現實中存在的學生獨特性和統一要求的矛盾,難以真正實施。
(5)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即強調課程應反映社會需要,使學生順應現實的社會。這種理解把課程的重點從教材、學生轉向社會,而社會文化本身並非是完善的,也需要不斷地變化。
(6)課程即社會改造。即強調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現存社會製度的束縛。這種理解過於激進,存在著片麵誇大教育在社會變革中作用的傾向。
我國課程工作專家葉立群先生在綜合了以上各種看法以後指出:“課程是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狀況,在一定時期內使學生達到規定的培養目標,完成規定的教育任務所設計的教育內容。它既可指一個學習階段的全部教育內容,如小學課程、中學課程,也可指一門學科的教育內容,如數學課程、曆史課程。”
3.課程的類型
根據課程是重知識體係還是重生活經驗,不同的課程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課程類型,具體有以下幾個類型。
(1)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
學科課程(SubjectCurriculum)是以文化遺產和科學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各門學科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各門學科各具固有的邏輯和係統,是獨立地、並列地編成的。經驗課程(ExperienceCurriculum)是源於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提出並發展起來的一種課程論,與以傳統學科為中心,依據科學和知識的邏輯性編訂的學科課程不同,經驗課程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起來的課程,也叫做生活課程、活動課程、兒童中心課程。
(2)學問中心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
在20世紀60—70年代的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中,現代課程形成了兩種不同指向的課程類型,即學問中心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在科學人文主義思潮背景下產生的學問中心課程(DisciplinecenteredCurriculum),強調人的認識發展與知識、學問的發生之間存在共同性,強調一般的、基礎的知識,重視科學、學問、知識對於人的形成具有的普遍價值。因此,主張組織與編訂學科內容前,需要探明應當授予學生哪些基本的內容及其達到的水準,以及如何同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與探究發現性的認識過程合拍。人本主義課程(HumanizedCurriculum或HumanitycenteredCurriculum)一方麵要求保持學科內容的學術性,另一方麵要求所有學生均富有能力。因此人本主義課程強調將學科的認知方麵和情感方麵統一起來,即抓住學科的學術體係對於人類的價值和對於個人的價值這兩個維度來設計課程。
另外,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了課程可以作“潛在課程”與“顯露課程”之分的觀點。“潛在課程”(LatentCurriculum)是現代課程論的重大主題之一,潛在課程論者提出,學生在校習得的不隻是讀、寫、算等方麵可以測量的認知、技能上的發展,他們還從學校的製度、組織、社會過程和師生交互作用等方麵接受沒有顯現出來的價值上、規範上的陶冶。這種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暗默教學(TacitTeaching),叫做“潛在課程”。而相對地,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課程就被稱為“顯露課程”(ManifestCurriculum)。
案例2冒險·創新
楊振寧教授1995年初曾來國內講學,一位記者問他:“您在國外教書多年。您看中國留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有哪些不同?”楊教授回答:“在國外,中國留學生無論是在普通大學還是在一流大學,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國留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做過的不敢做。”
一位留德學者曾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十個中國學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十個人也許能講出二十種答案。盡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教授說,美國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有創新及冒險精神,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他還說,創新精神強而天資差的學生往往比天資強而創新精神不足的學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資料來源:鄭斌,王定華.創新教育案例全書.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75.
問題與思考
1.在你心中,課程目標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2.什麼是你所理解的課程目標?
3.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製定課程目標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4.根據相關理論嚐試製定適合本學校實際的課程目標。
案例分析
案例中三位學者都各自道出了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的現狀。中國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主要在於我國教育長期忽視學生創造性的培養,而一味追求知識的傳授和記憶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這其中就涉及課程目標的問題。
課程目標,既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因此課程目標指導著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展開,什麼樣的課程目標就導致形成什麼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案例中的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無疑是由我國傳統的知識型教育模式所導致的,如果上至國家、社會,下至學校和個人都能確立合理的課程目標,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那麼這樣的教育困境就顯然不會在我國出現了。
相關原理
1.課程目標的地位
從課程改革的角度來看,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製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2.)
在泰勒提出的課程編製的四個步驟中,第一個便是確立課程目標。在博比特《課程論》中所提出的課程編製的五個步驟中,有四個步驟是關於如何確定課程目標的,即使是反對“目標模式”的斯滕豪斯也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到“目標模式”裏邊,他提出的“過程模式”認為:“如果你在這個學校背景下對這類學生使用這些材料並采用這些程序,導致的結果將會趨向於X。”(StenhouseL.AnIntroductiontoCurriculumResearchandDevelopment.London:Heinemann,1975.81.)在這裏,他所說的“結果”和“X”實際便是一種假設的課程目標,隻不過這種目標不是預先規定的,而是一種展開性的、開放性的目標。可見課程目標在課程編製,乃至整個課程改革中的製約作用和重要地位。
課程目標是具體課程編製的指導目標,是課程編製的起點和終點,因此,它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它對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都具有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課程目標有利於澄清課程編製者的意圖,使各門課程不僅注意到學科的邏輯體係,而且還關注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關注到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關係。”
2.課程目標的概念
盡管大多數人對“課程目標”一詞並不陌生,然而迄今為止,在許多教育性文件和文章中對這一名詞的用法和解釋還存在不少歧義。所謂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製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它存在於各個學校課程的總體方案和分科標準(也稱為分科教學大綱)之中,包括“整體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和“分科標準”中的分科目標兩個層次的內容。課程目標的實質是學校教育在各個不同的學段,力圖促進學生的基本素質在其主動發展中最終可能達到國家所期望的水準。簡言之,課程目標是一定學校的課程力圖最終達到的標準。
3.製定課程目標的原則
課程目標製定的理論依據是教育總方針,課程目標是教育總方針在社會教育實踐中的落實與體現,它決定著課程門類的設置,是實施學科課程目標製定、學科課程評價和指導學科課程教材編寫的準則。
(1)符合黨的教育總方針的原則
課程目標的製定必須服從黨和國家的教育總方針,這是任何時期課程目標製定所不能違背的教育客觀規律。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教育總目標方針是什麼呢?江澤民在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地提出:“教育必須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段話實際上精辟、全麵地概括了我國在新的曆史時期的一個育人總目標,這是我們製定未來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時必須服從的理論依據。
(2)符合素質教育的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認為,課程改革的基本任務是確立新的培養目標,即“遵循素質教育精神,把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質、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放到突出位置”。“三個麵向”的提法、“四有人才”的培養,新的培養目標的實現,也都必須通過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實施來完成。學校課程目標的製定也必須遵循上述培養目標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目標的製定和完善,其目標取向必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國的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它要求教育“三個麵向”,培養“四有”、“六個學會”的公民,既注重公民的社會功能的培養,又注重個人潛能的開發。人的素質結構應是一個由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素質綜合而成的整體。各種素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我們在進行某一項教育活動時,常常是多種素質共同培養。如教習寫字,其中就有思想道德素質、技能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等素質的綜合培養。
(3)符合創造和創新教育的原則
從目前學科課程教材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課程目標的確立取向於行為目標,而忽視了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培養。在確立和完善基礎課程目標時,應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在定性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有助於自由發展、自主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4)符合綜合能力培養的原則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國際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實際上這就是對未來人才的培養所提出的一個綜合能力培養目標。在我國,作為世紀綜合能力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四有”、“六個學會”,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綜合能力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於如何解決好合理的學科課程設置問題,從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上看,存在著很多問題:課程教材中思想教育內容較多而且重複,學科課程科目繁多,過分強調課程的本位論,偏重於學科體係,忽視綜合性及應用性內容,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實踐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主動地學習和創造性精神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基礎教育越來越迫切地要求部分學科課程綜合化。綜合課程將是實現綜合能力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5)順應時代發展的原則
未來學家德雷泊考夫曼提出的未來課程目標為:一是課程本身必須有利於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課程必須使學生具有清晰的思維能力;三是課程必須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人類環境深刻的理解力;四是課程必須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交際活動的能力;五是課程必須培養學生理解社會和人類的能力;六是課程必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課程目標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國家法律和社會行為規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樂於助人。
初步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搜集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並初步掌握科學的方法和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身體健康,體質強壯,愛好體育活動,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了解基本的安全和保健常識。
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中一切美的事物,具有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和想像力、創造力,樂於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能在活動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提高素質。
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個性,自尊、自信、自主、自律,具有團結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能力以及獨立生活的技能和能力。具有讀、寫、算的基本技能、語言表達能力、基本勞動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
案例3沒有風琴就不能上音樂課?
有一篇名為《赴貴州支教引發的思考》的文章寫道:老師們告訴了我,由於條件所限,很多村小都沒有配備風琴,音樂課往往被取消了。我請老師們一起思考:是不是沒有風琴就不能上音樂課?村中有哪些資源可以用來上音樂課呢?我說,也許在你的村莊裏有一位老人,很喜歡拉二胡,我們能不能請他來教我們的學生欣賞《二泉映月》、《江河水》?當地鄉親們耳熟能詳的民歌、地方戲曲是不是也可以在教室內外、村頭、打穀場作為教學的內容?除了二胡,還有笛、簫這些民間非常普及的樂器……這時,老師們就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說:嗩呐、蘆笙、口琴……忽然,我聽到樹葉、手指,心中大喜。我說:“如果樹葉、手指都能作為音樂課的資源,那將來誰還能說沒有風琴就不能上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