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在這裏,”經理遞給丁秀秀一個計算器,說,“據專家測算,每位顧客的身後大約有250位親朋好友,而這些人又有同樣多的親友。商家若得罪一位顧客,將會失去幾十位、數百位甚至更多的潛在顧客。而且,你氣走一位顧客,還會給周圍的顧客帶來負麵的情緒,這樣,損失就更大了。”
丁秀秀說:“我明白了。可是我還有一個疑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件,我應當怎樣去處理?”
經理說:“表達的同時是需要思考的,更要審時度勢。你可以這樣說:‘尊敬的女士,我忘了把您交給我的錢放在哪裏了,我們一起去看一下錄像好嗎?’你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就不會傷害她的自尊心。在弄清事實真相後,你還應該安慰她、幫助她。要知道,我們是依賴顧客生存的商家,不是非要爭出誰對誰錯的法庭。”
客觀地聽,謹慎地說
有些人經常會在不必要的時候把一些主意和想法隨便說出來,這常常會讓說話變成一種炫耀,也會讓他的話失去說服力。因此,我們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是一名老員工,千萬不要在公司裏說“這個東西屬於你們年輕人玩的,我可學不會”。如果你是一名年輕人,也不要說“我就是性子急,坐不住”。這樣的話都會產生負麵影響,前者會讓領導和同事感覺你不夠積極,後者會讓領導和同事對你失去信任。
老板喜歡會聽話、少說話、會說話的人,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像法官一樣,不要絕對化,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要客觀地聽,從不同的角度去聽。如果你知道真相,不要急於讓對方服從你,因為在你說出真相之後,如果對方不接受,你的解釋非但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還可能形成新的隔閡和誤會。
爭論隻有在兩個人都具備較高的思考力和包容心的時候,才能使雙方都獲得啟發,如果是完全僵持的爭論——就是為保全麵子而爭,就沒有什麼意義。
梁小成在中關村一家計算機公司做高級程序員。一次,老板交給梁小成一個難度很大的任務,並對她說:“這件事難度大,你敢不敢承擔,敢不敢接受挑戰?”盡管梁小成明白自己的實力有可能達不到,但她覺得老板主動找她征求意見,就說明老板器重自己,所以就接受了老板的安排。
結果,梁小成沒能按時完成任務,也因此受到了批評和處罰。梁小成感覺自己太委屈了:既然任務這麼艱巨,做不完本是預料中的事。自己當時那麼努力,沒做完也不該算是工作失誤。
見到同事的時候,她就對同事說:“老板真過分,這麼短的時間裏,讓我幹那麼難的活兒,我都說做不了,可他非讓我做,沒做完還罰我。”
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梁小成失去了三次機會。第一,老板開始分派任務的時候,她可以把實際情況如實彙總反映,等聽到老板的安排後再做選擇,而不是一口答應。第二,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表達,要在關鍵點上征求老板的意見和指導,就算項目時間再短,在中途預料項目難以完成時也應該早早溝通,而不是最後給老板一個不可逆轉的結果。第三,說老板的壞話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沒有同事會真的同情她。換言之,如果她用樂觀的態度表達積極的信號,例如,“受點懲罰也沒有什麼,畢竟老板把這麼重要的項目讓我嚐試過,以後再努力吧”,這樣說就會讓她感覺雖敗猶榮,令老板和同事都不會小看她。
要自然、善意地表現自己
用手頭的事情吸引老板
很多人認為誇張的自我表現才能讓老板記住自己,似乎隻要被老板記住,一切都會很成功。可是,如果用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矯飾的表情和誇張的動作來表現自己,老板記住了又能怎樣呢?
老丁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員工,他每天總是利用一切機會讓人們知道他的存在。就連一位同事為侄子差兩分沒被大學錄取感到遺憾時,一旁的老丁也生怕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插嘴道:“真是的,我那兒子也不爭氣,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這讓大家麵麵相覷:他到底是自貶還是自誇呢?後來他離開了工作崗位,滿以為同事們一定會熱情地表達不舍,但沒想到並沒人理睬他。
職場中人要收斂自己的優越感,即使有經天緯地的才華,也不用通過誇張的方式引起老板和同事的注意,很多功夫是慢慢才能練出來的。例如,有的人就是靠平和的氣質令老板信任,有的人是靠得體的言談令老板放心,還有的人則是通過機遇讓老板注意和賞識的。
這一切其實並不複雜,隻要低調地做好手頭的事,善意地對待同事,機遇就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