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11(3 / 3)

再一次自問,這輩子為誰而活?

於是我冷靜下來,仔細回顧過去所上的那些大師的課程,記起老師們在課堂上時常提醒學員們:“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不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工作上我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可是當問題涉及親情以及父母的期待時,我卻仍然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難逃窠臼。我雖然明白實現和滿足父母的期望是孝順,但一味地順應要求卻又達不成,加之再要孩子的事情長期以來已經影響到我與太太的生活,那種痛苦實在太難受。

現在我想跳出這個惡性循環,我要為自己而活。

孩子是我快樂地迎接而來的生命,我願意為她無條件地付出。但我也相信,她終究會因著自己的使命,走出自己的道路,離我們遠去,就像是我與父母的關係一樣。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各方麵的意見開始與父母產生差異,那不代表我們不孝順,也不代表忤逆,反而是自身不斷成長的證據。這也是我為人父母之後的體悟,所以我樂於為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讓她去尋找自己的天賦,並期待著有一天她能做成她自己,別汲汲營營地活一輩子。

在我剛跟著梁凱恩老師學習時,他跟我分享了他的一個故事。“父母在沒有經過我同意的情形下,就把我生了下來,來到世上的我到底要做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在初中意識到了自己與別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但是,由於沒有人可以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就這樣一路問到高中也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回複,最後因此罹患抑鬱症。

最後治愈他的不是父母、朋友,更不是醫生,而是有一回在書店讀到台灣作家苦苓的一本書。書中的主角跟他一樣追問著父親:“為何把我生下來?”父親回答:“我不知道生下來的人會是你!”這句話解開了梁老師多年的心結!就這樣,他明白了每個人都不是在自己與父母“彼此同意”的情況下來到世上的。從此他不再期待別人給予自己答案,而是選擇自己開創未來,為自己而活。

我的選擇是:不強求

過去我曾試圖扭轉父母的想法,要他們接受我的意見,但最後總是無功而返。後來轉換念頭不去強求之後,我反倒能夠看見父母的無奈,以及他們因被傳統禮教束縛而產生的痛苦,進而能對他們多一點寬容,體諒他們的行為。想通了這些之後,當我再次麵對父母的質疑與勸誡,也就不再放在心上。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口中的那些“愛”與“關心”已經成了孩子的人生障礙。

這也就是為何我在本書裏頭不斷強調“不學,反而好”。

成長過程中,我們學習到的限製、教條與規範何其繁多,其中還包含“重男輕女”這一類的“人倫常理”。這些道理雖然會隨時代的變遷逐漸產生質變,可是人類在禮教上的思想躍進卻緩慢得嚇人。比如我身旁也有不少遇到相同情況的朋友,看見他們為了這些事情與家人、伴侶起爭執,我偶爾便以過來人的身份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不過他們之中能真正放下的人還真是不多,於是我隻能看著他們戴著“不孝”的腳鏈,沉重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當選擇為自己而活,跳出那惡性循環以後,我的人生之路寬敞了起來,自己的生涯規劃也更加多元、更加豐富了。

我設定自己大概能夠健康活到88歲,因此,在女兒長大的過程中,我期待自己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非左右她人生的“指導者”。我希望自己不要用“父母”這個緊箍咒壓迫她,而是讓她順著她的想法前進,我則陪在一旁看著她求學、交朋友、談戀愛、走向社會,有一天回家告訴我們,她有了喜歡的人即將成家立業。

同時,我也計劃著在她成年後,我與太太兩人可以重溫二人世界,享受彼此相處的時光。雖說目前距離孩子成年還有一段時日,很難預測這一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可是我現在樂於陪伴在孩子身邊,陪在太太與家人的身邊,但僅僅隻是陪伴,而不是讓我的愛與關心成為他們的障礙。

就這樣,我跳出了痛苦的生命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