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8(1 / 2)

最終行動法則:抓底線而非追極限

最近我學到一個新名詞叫“起底”,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底線。我覺得這個字眼蠻好的,因為它讓自己明白了一件事情:你該了解的不是“極限”,而是“底線”。過去大家總是一味追問自己的極限在哪裏,卻很少問自己的底線在哪裏,做事情的態度也因追求極限而容易陷入焦躁與不耐煩的情況中。

比如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項目報告,把原本該在一天做成的事情,壓縮到在30分鍾內處理掉。由於時間太過短暫,因此隻能將注意力放在報告的架構上,內容裏的細節反而被忽略掉,做出來的報告也就容易有掛一漏萬的情形。

許多教育訓練的課程向來習慣於做表麵化的訓練,前麵提到的“宣告”,就是追求極限的最好案例:不斷要求你向前邁進,一切往前看。曾經參與過潛能激發課程的人,大概都做過宣告這件事,就是向眾人宣告自己的目標,其中不乏對著家人、朋友、同事大喊:“今年我要賺幾百萬、幾千萬,今年我要買一棟豪宅……”

但根據我的觀察,99.9%做如此宣告的學員都會失敗。理由有三:

(1)被現場氣氛蠱惑,當時無法仔細評估自己的現狀;

(2)不知道達成這個目標的困難程度有多高;

(3)既沒有行動方案,也沒有持續執行的毅力。

最糟糕的情況是,當目標沒有達成之後,許多學員很可能覺得當初宣告得那麼大聲,現在失敗了等於讓別人看了笑話,許多人因此對自己喪失自信心,不認同感也會持續升高。宣告原本具有正向用意,卻因為在宣告之前,老師們沒有告訴他們進行自我能力評估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失敗,仿佛在他們身上戴上了另一條困頓的枷鎖。

經過這些年的觀察,我形成了與宣告截然不同的看法:往後看,往自己的缺點看,往自己的底線看。這也是本書反複出現的觀念:別讓你害了自己。為人生做出決定的正是我們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裏,又將如何做出正確、務實的決定?因此我經常設想一個問題:假設那些學員沒有去上過那些課程或做出宣告,他們的人生是否會過得更好?

不過我也要承認,過去自己也曾陷入宣告的迷思之中,在眾多大師的催眠下做出各種失敗的宣告。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宣告真的太虛。

使達成目標變成一種慣性

虛,是一種匱乏。在那時候,我整個人就處在一種極度匱乏的狀態之中,因而汲汲營營。就像《流浪者之歌》的主角悉達所言:“一個人在尋找的時候,往往非常容易隻看見他正在尋找的東西,卻發現不了其他任何東西,吸取不到其他任何東西。因為,他僅僅是在想著他正在尋找的東西。”

尤其在我剛投入教育訓練界的頭幾年,一心想求快、求多、求大,在欲望不斷膨脹的情況下,我便被貪念衝昏頭,做了不少傻事,甚至為了成交走向極端。我在《別怕創業:把過去幫老板賺的,放回自己口袋!》中說起過一個故事:在1999年台灣“9·21”地震發生時,我和梁凱恩老師已經與一個客戶周旋了十多個小時,直到天搖地晃三人才起身散場。雖然那些日子賺到不少錢,可是現在回想起來,一切都好假,內心也並不踏實。

長期保持設定目標的習慣,對於一個需要明確奮鬥方向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我會建議:從小目標開始設定。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它將使達成目標形成一種慣性。

這也是我能夠持續設定目標十多年而從來不以為苦的原因。與其設定很難達成的目標,使自信心遭遇挫敗,現在我更情願正視自我能力的底線,從小事情著手逐一完成,這樣我心情愉快,當然也更願意持續往前邁進。

不過,偶爾也可能會出現別人幫你設定目標的情況。比如上司認為這個月你應該達成130%的業績目標,而你也欣然同意這個目標。最後會有兩種結果:失敗或成功。

失敗是指,上個月的績效明明是-60%,現在卻要增長到130%,而你自己明知做不到,卻還是硬著頭皮向全體同人宣告:“我一定會做到!”結果可能是慘烈的失敗,或是績效達到120%,形成一個小失敗。但不論如何終究是失敗了。在上司或旁人沒有給予任何支持的情況下,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那種痛苦真的非常難受。

成功也會有兩種情況:一種屬於懂得尋求支援的人,好比當接受了上司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之後,他同時也尋求上司和同事的協助。例如征詢上司能否提供更好的客戶名單,請求跟隨在上司身邊,觀察、學習他的營銷方法,或是向公司最好的業務員求教;第二種屬於擁有敏銳觀察力的人,他們習慣於安靜地在角落裏學習,觀察身旁的人和事,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並加以執行。

若“完美”阻礙你的腳步,丟棄!

第二種成功的人是我最欽佩的,因為他們具有“玩真的”的性格,從不輕言承諾,但隻要答應就一定想辦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