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眼前這個有點發福的青年,王夜雖說並不認識,但是他的鼎鼎大名卻真是如雷貫耳。在上輩子,無論是那些正史還是野史中,賈詡在東漢三國時代都是響當當的一號人物。賈詡這小子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換句話說,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圍繞保命這一點,說句不好聽的,賈詡可算是無所不用其極。
謀士有三種,分別是謀己(為自己謀劃),謀人(為別人謀劃),謀天下(謀劃整個天下)。而賈詡,正是以謀己為首要任務,隻要自己好,什麼毒計都會出。如果要把他為保命而做的害人之事排排位,那他一句話而害死百萬人之事恐怕可登魁首。
公元195年,董卓舊將郭汜、李漼一方挾持公卿,一方挾持皇帝,上演一場慘烈的肉票爭奪戰,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在戰爭之初,李漼由於手中有漢獻帝,一度出於優勢。可是,隨著鎮東將軍張濟從陝西前來參戰,使得傷痕累累的李漼和郭汜不得不暫時停止爭鬥,以免剛剛到來的張濟一口吞掉。張濟當然知道眼前的形勢對自己有利,於是提出,邀請皇帝移駕弘農郡,前往自己的地盤。漢獻帝當然知道張濟有私心,可是在李漼的手中已經受了這麼久的罪,在張濟的手下再慘估計也不過就是餓肚子吧,他們畢竟還要仰仗自己皇帝的旗號,不敢多麼為難自己。於是漢獻帝派出大臣,前往李漼和郭汜營地,積極遊說,希望移駕成功。可是,李漼也好,郭汜也好,當然知道張濟耍的什麼把戲,一旦漢獻帝前往弘農,李漼和郭汜就將淪落為叛賊,天下諸侯必群起攻之。於是兩位恨不得食肉寢皮的仇人,轉眼又攜手,共同對抗張濟了。形勢非常緊張,三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誰也不敢搶先下手。當時,有一位奇人,手無一兵一卒,隻憑借一句話,就改變了當時的局勢。這個人就是賈詡。漢獻帝早就知道賈詡,更知道賈詡在李漼和郭汜心中的地位,於是漢獻帝派出使者,告訴賈詡:“卿前奉職公忠,故仍升榮寵;今羌胡滿路,宜思方略。”漢獻帝的詔書中,對賈詡肯定中有批評。因為賈詡在之前的表現中,還算是公忠體國,能夠為朝廷,為皇帝著想,於是,依然升了賈詡的官。但是“仍升”就意味著本可以不升。漢獻帝在指責,賈詡曾經對朝廷,對漢室犯下了許多罪過,不過考慮到賈詡還算不壞,和李漼郭汜等人不完全相同,尤其是當前羌人胡人亂國的非常時期,就允許賈詡戴罪立功了。聰明的賈詡,自然是明白漢獻帝的意思的。當年,董卓時候,王允當權,曾經下令絕不赦免董卓手下的那些西涼將領。李漼、郭汜、樊稠等董卓舊將人心惶惶,一心想著放棄軍權,逃回家鄉。本來,如果三人從此逃回去,那麼東漢王朝或許還可以多幾年太平日子。可是此時,賈詡站出來說話了。賈詡的一句話,改變了李漼三人的命運,改變了東漢王朝的命運。賈詡說:“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後也。”賈詡說得不錯。一旦李漼等人放棄兵權,一個負責治安的小小亭長,就能把幾個人抓了。可是如果率領大軍攻打長安的話,那事情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說起漢末軍隊戰鬥力,步兵丹陽第一,騎兵西涼第一。李漼幾人立刻明白了賈詡的意思,立刻組織起來,並且沿路招降納叛,封官許願,到達長安時,幾千人已經變成了十萬人。正因為賈詡的建議,李漼和郭汜兵犯長安,比且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血腥統治。李漼和郭汜在長安,比起董卓的殘暴,有過之無不及。董卓對於公卿大夫還有著基本的敬意,還想著借助善待一些士大夫,來為自己博取美名。於是,董卓提拔蔡邕,提拔劉虞、袁紹、劉表等等。而李漼和郭汜,卻純粹是個武夫,有董卓的野心,卻沒有董卓的本事,也沒有董卓的手腕,隻知道炫耀武力。本來,在董卓遷都時,長安附近還有著幾百萬百姓,可是三年之後,當漢獻帝離開長安之時,由於天災,更由於戰亂,幾乎人都死絕了。而這一切要歸咎於賈詡。有人為賈詡鳴不平,因為賈詡並沒有希望李漼等人作亂,他的願望是“奉國家以正天下”。可是,李漼等人對於到長安奪權享福就聽進去了,至於什麼“奉國家以正天下”誰也沒有聽進去。賈詡的主張,和幾年之後的曹操主張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驚人想象。可是,作為李漼舊部的賈詡難道會不明白李漼是什麼貨色?李漼的心裏會有什麼國家,什麼社稷呢?於是,賈詡的所謂忠臣,也就很虛偽了。賈詡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生存。一旦李漼等人放棄兵權,作為董卓一部討虜校尉的賈詡,自然也難以獨存。命或許可以保下,但是政治前途就幾近斷絕了。這是賈詡不能接受的。於是,為了李漼,更為了自己,賈詡提出了那個禍國殃民的計策。後人多稱賈詡是三國第一毒士,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